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290097
“关元\中极随年壮灸法”对神经源性膀胱尿路功能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冷军 王红霞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关元、中极随年壮灸法”对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明确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常规组、普通灸疗组和随年壮灸疗组各15例,三组皆给予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后两组分别在“关元、中极” (Ren4、Ren3)两穴位给予普通灸疗和随年壮灸疗,比较三组在治疗前1周、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尿常规检查。结果:三组在治疗12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单次尿量、残余尿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随年壮灸疗组无一例出现泌尿系感染。结论:“关元、中极随年壮灸法”能有效地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减少残余尿量,控制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对尿路功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及保护作用,建议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关键词】随年壮灸法;神经源性膀胱

    【中图分类号】R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82-01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难题,但其治疗原则为通过各种措施来保护上尿路功能,创造膀胱的尿动力学安全状态(足够的容量、低压储尿、无梗阻的完全排空),处理尿失禁,恢复可能的控尿,改善生活质量[1]。笔者遵循中医针灸理论,采用 “关元、中极随年壮灸法”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证明能够有效的改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减少残余尿量,控制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对尿路功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明确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留置尿管已拔除、自愿参加本项研究的患者45例。45例患者中,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34.1±5.1)岁(17~64岁),病程(18.1±19.2)月(3~136个月)。其中脊髓损伤27例(颈段SCI 9例,胸段SCI 13例,腰段SCI 5例;完全性SCI 18例,不完全性SCI 9例),脑血管病变13例、多发性硬化症1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4例。45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普通灸疗组和随年壮灸疗组各15例。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疾患者;合并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②既往有严重肾脏疾患、有严重的肾积水、膀胱造瘘术、尿道前括约肌切开术及严重的排尿植物神经系统过反射等疾患;③检查时有泌尿系统感染。

    1.2 方法:三组患者每日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膀胱功能控制训练、间歇导尿[2] ,治疗原发病、防止并发症,后两组分别给予“关元、中极”普通灸疗和随年壮灸疗。

    普通灸疗组:患者取仰卧位,关元、中极穴上放适当大小厚薄、已刺数孔的姜片,将中等大小的艾柱放置姜片上施灸;施灸时间为30min,不计壮数 。每日1次,灸5天,休息2天,共灸12周。

    随年壮灸疗组:患者取仰卧位,关元、中极穴上放适当大小厚薄、已刺数孔的姜片,将中等大小的艾柱放置姜片上施灸;不计时计壮数,壮数为“随年壮”,即以患者年龄为施灸的壮数,如年龄60岁,即灸60壮,灸够即止。每日1次,灸5天,休息2天,共灸12周。

    1.3 评价指标:所有患者在灸疗前1周、灸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尿常规检查。排尿日志内容包括漏尿事件发生次数(漏尿次数)、饮水量、24h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按患者具体情况,饮水量选定在2000-3000ml,在整个研究阶段,要求基本保持不变。

    1.4 统计学分析: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采用SPSS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设定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随年壮灸疗患者通过尿常规检查无一例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规组和普通灸疗组各出现2例泌尿系感染。三组在治疗4周后比较24h平均排尿次数、单次尿量,漏尿次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治疗12周后三组比较24h平均排尿次数、单次尿量、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对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研究与探索方兴未艾,随着临床研究和时间的深入,各种常规疗法得到广泛应用,新的疗法层出不穷,但无论用何种治疗方法,在处理下尿路时必须重视上尿路功能的保护,改善低顺应性膀胱和降低逼尿肌反射亢进是预防保护上尿路的关键[3]。目前改善低顺应性膀胱和降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包括口服抗胆碱能药物、骶髓后根切断术、膀胱三角区注射石碳酸或A型肉毒毒素、阴部神经最大功能刺激和骶神经刺激器植入术等[3-4],多为有创治疗,副作用明显,临床应用受限。

    传统医学的灸法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中极、关元和次髎等穴位可以显著缩短神经源性膀胱达到平衡的时间[5],而且越早实施治疗,患者达到平衡性膀胱的时间越短;应用尿动力学测定发现,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反射所致尿失禁并显著性增加膀胱容量[5-8]。本研究发现,“随年壮灸法” 刺激关元、中极治疗后患者的膀胱容量增加,排尿频率、残余尿量减少,尿急以及急迫性尿失禁状况得到改善。祖国医学认为,任脉总一身之阴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中极为任脉要穴,且中极为足三阴与任脉交会穴、膀胱募穴(募穴:是五脏六腑经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系膀胱经气汇聚的部位,可摄约膀胱,对水液代谢有调节作用。同时,关元为强壮肾阳之要穴,与中极穴所处位置在小腹,正为膀胱在体表的投射区,二穴合用,加灸法治疗,可以起到温阳补肾、益气固摄的功效,从而改善膀胱功能。灸法刺激中极、关元穴体现了经穴脏腑相关性和穴位局部治疗作用的思想,符合中医十二皮部理论,可以直接激发膀胱经气以调节膀胱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实,凡是对膀胱功能有影响的穴位,其附近的神经均进入了L1~S4神经节段,恰与支配膀胱的盆神经、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进入相同的或相近的脊髓节段,故推测治疗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膀胱的骶髓排尿中枢,进而影响膀胱排尿功能[9,10]。中极穴下神经来源于腹下神经T12~L1,与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有同源性。这种重叠与交会的形态学证实了当灸关元、中极时,不仅激活了与储尿、排尿有关的相应神经,而且传入神经元将刺激传至脊髓并经上升束至丘脑进行整合,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从而影响膀胱功能。

    “随年壮”为灸法用语,指随年龄的大小而决定艾灸的壮数。艾灸的壮数是影响灸量的重要因素。在通常灸法的应用过程中,如何掌握施灸剂量,临床上没有统一标准,大大影响了操作的规范性。随着循证医学(EBM)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用科学的设计方法来规范针灸的临床治疗。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11]。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按古今医家的经验,除由天时、地理、体质、性别、病情、病性、所取部位、灸炷大小、施灸次数定灸量以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46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