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290155
小柴胡汤治疗肝癌介入术后发热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唐友生 龚辉 张红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小柴胡汤治疗肝癌介入术后发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例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予小柴胡汤,对照组予消炎痛胶囊,7天为一疗程,用药期间及停药7天后定时记录体温,观察治疗前后体温变化、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检测三大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观察治疗后的消化道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结果 治疗组发热完全控制15人,有效14人,完全控制率44.1%,总有效率85.3%,对照组发热完全控制7人,有效13人,完全控制率为22.6%,总有效率为64.5%,治疗组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9,双侧近似P值0.027,P<0.05)。两组第一次降温至正常时间及降温后至下一次发热维持时间,治疗组分别为88.24±3.76、43.35±2.48,对照组分别为54.19±2.11、27.65±2.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无毒副作用,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 小柴胡汤治疗肝癌介入术后发热,退热作用持久而稳定,起效虽慢,但不易复发,且未发现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小柴胡汤;肝癌;介入术;发热

    【中图分类号】R8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43-02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肿瘤性死亡原因排名第二的恶性肿瘤,且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放射介入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治疗中晚期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发热,临床报道表明,肝癌介入术后有59.4%的患者出现发热(发热率甚至可达到100%)[2],且单用退热药及抗感染治疗无效或不能完全缓解,且存在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而中医药在治疗此种原因不明的发热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癌介入术后发热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病历选择标准:参照2003年9月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3],经临床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行介入治疗术后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8.5℃之间。排除标准:①转移性肝癌或合并肿瘤肝外转移者②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性发热、过敏性发热、及肿瘤转移至下丘脑引起的中枢性发热③受试药物为口服制剂,呕吐频繁或厌服中药应予排除④全身情况极度不良,伴发精神病者⑤年龄≥75岁、≤18岁者。剔除标准:临床观察期间体温≥39℃,发现感染性发热、过敏性发热、及肿瘤转移至下丘脑引起的中枢性发热发现应予剔除。

    本资料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2010年1月到2011年4月收治的经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愿意接受介入治疗,且治疗后有发热的住院患者。6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男26例,女8例,年龄40岁到70岁,平均年龄55岁。对照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34到68岁,平均年龄5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热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TACE均采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在DSA下导管经肝总动脉至肝固有动脉或远端分支后,将导管超选择到达靶血管,先经导管缓慢灌注化疗药物 (ADM,40mg/m2;5-FU,500mg/m2 ),再将 DDP (5Omg/m2)与超液态碘油的混悬液注入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如果门静脉主干无明显阻塞,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或细条栓塞肿瘤血管,造影证实满意后结束治疗。术后给予护肝、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等。介入术后,6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第一次出现发热即予治疗。小柴胡汤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统一熬制,真空包装,保质期3个月,消炎痛栓由我科提供。治疗组与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2克,法半夏10克,党参10克,甘草5克,黄芩12克,生姜3克,大枣3枚,症见气阴两虚者,加天花粉20克,知母15克,麦冬15克;热盛者,加石膏20克,栀子20克,连翘20克;有痰者,加浙贝母15克,瓜蒌15克;湿热蕴结者,加茵陈15克,黄柏15克,龙胆草15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连续7剂为一疗程。对照组予消炎痛胶囊(吲哚美辛胶囊),规格:25㎎/片,一天两次,餐后服。

    1.3 观察指标 (1)两组用药期间,用药后30分钟测体温一次,直至体温下降,以后每隔2小时测体温一次,停止用药后至停药第7天每隔6小时测体温一次,记录用药后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两次发热间隔时间。(2)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均检查肝肾功能,并记录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资料和统计均用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疗效比较采用等级资料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参照齐元富[4]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1993)中有关高热、小儿外感发热内容拟定的如下标准:完全控制:服药7天体温恢复正常(腋温37℃以下),经观察无反复,但较治疗前降低;有效:服药7天发热降低0.5-1.5℃,但未恢复正常或口服药后体温有所降低,但很快升高;无效:服药7天体温未见明显变化或升高。

    毒副反应参照WHO关于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分度标准[5]分为0度、Ⅰ度、Ⅱ度、Ⅲ度、Ⅳ度,统计肝肾功能、消化道反应治疗前后的积分值。

    2.2 疗效比较:

    2.2.1 两组患者用药30分钟后,治疗组有9人体温开始下降,对照组有13人体温开始下降;第一次发热后降温至正常的时间,治疗组最长时间为180分钟,最短为30分钟,平均为88.24±3.76分钟,对照组对短时间也为30分钟,最长时间120分钟,平均为54.19±2.11,治疗组第一次降温至正常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0,P=0.000<0.05),治疗组起效慢;降至体温正常后到下一次发热维持时间,治疗组最长为78小时,最短为4小时,平均为43.35±2.48,对照组最长为72小时,最短为2小时,平均为27.65±2.05,治疗组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3,P=0.008<0.05)。

    2.2.2 两组患者停药7天后疗效比较,治疗组完全控制率为44.1%,总有效率为85.3%,无效率为14.7%,对照组完全控制率为22.6%,总有效率为64.5%,无效率35.5%,治疗组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9,双侧近似P值0.027,P<0.05)

    2.2.3 治疗组服药后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以Ⅰ级、Ⅱ级反应为主,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未出现腹泻,治疗组用药前与用药后比较,用药前肝功能即有异常者,用药后并未加重,用药前肝功能正常者,用药后依然正常,且对照组出现汗出及汗出程度均较治疗组重,说明小柴胡汤无毒副作用。

    3 讨论

    肝癌介入治疗以其高效、安全、微创的优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54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