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287650
5例食管小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与回顾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雷丽
    参见附件(12kb)。

     (阜新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辽宁 阜新123000)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组织起源。方法:收集食管小细胞癌5例,对其组织进行HE切片及免疫组化切片行光镜观察,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以中老年多见,平均60.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和消廋,肿瘤位于中段2例,下段3例,其中下段1例累及胃贲门。镜下形态主要形成巢片状结构,瘤细胞大小形态一致,核呈卵圆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有异型性,染色质为粗细不一的颗粒,核仁不清楚,核分裂像平均>20/10HPF,3例有片状坏死,1例有灶性鳞癌分化。每例肿瘤均呈明显的浸润生长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CK 、EMA 、Syn 、NSE5例均为阳性。随访结果4例死于该肿瘤,平均生存7个月。结论:食管小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并少见的肿瘤,其生物学形为与肺小细胞相似,对CK、Syn的表达是其免疫表型特点。

    【关键词】 食管肿瘤;小细胞癌;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R78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01-03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rimary esophageal smallcell carcinoma,PESC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食管恶性肿瘤,占食管恶性肿瘤的0.8%~9.0%。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食管小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治疗模式及预后均不同于鳞癌和腺癌,本文报告5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4~2010年手术切除食管小细胞癌外检档案材料5例,手术标本经4%中性甲醛液固定,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5μm切片,HE染色,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嗜铬蛋白A(Chromogranin 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Vimintin,Vim)、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抗体均为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产品。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表 5例食管小细胞癌临床资料

    5例中4例为男性,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60.2岁,病程3个月~12个月。5例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伴烧灼感3例,伴有胸痛2例,3例消瘦,病灶位于中段2例,下段3例,5例淋巴结均出现转移,随访5例,第1至4例分别于术后8、6、11、3个月死于该肿瘤,只有第5例存活达12个月。

    2.2 病理检查

    2.2.1肉眼观察:肿瘤位于食管中、下段,其中1例累及贲门,大体形态为溃疡型3例,息肉型1例,髓质型1例,肿瘤最大径3.5至9CM。病灶表面较粗糙,有出血坏死,切面灰白,质地中等、略脆,浸润管壁全层,环绕管周径1/4—2/3不等,周围境界不清。各例均有食管旁淋巴结肿大,数量2~6个,直径0.4~1.2cm。

    2.2.2 镜下观察 (图1-3): 本组5例肿瘤细胞呈巢片状结构或弥漫成片,其中3例有明显的中央性肿瘤片状坏死。瘤细胞小—中等大小,紧密排列,部分见有菊形团样结构,胞浆少而淡染或呈裸核状,核呈卵圆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相对一致,但有异型性,染色质为粗细不一的颗粒,核仁不清楚,核分裂像平均>20/10HPF,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1例有灶性鳞癌分化,这种分化仅存在于小细胞癌旁粘膜内很小的范围。5例均呈明显浸润性生长并浸润至食管外膜,同时食管周淋巴结均有转移,1例累及胃贲门。

    2.2.3 免疫组织化学 (图4、5)

    表 5例食管小细胞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5例食管小细胞癌做了9种抗体免疫组化,癌细胞5例上皮膜抗原ENA、细胞角蛋白CK均阳性,5例突触素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yn阳性,2例嗜铬蛋白ACgA阴性,所有5例标本波形蛋白及白细胞共同抗原均阴性。

    3讨论

    3.1 临床特征:发生于食管的小细胞癌很少见,自1952年Mckeown首先报道,至2001年国外文献报道200例,至1999年国内文献报道不足200例,食管小细胞癌多发生在50岁以上老年人,文献报道平均55.5-62岁,本组平均60.2岁,最大年龄为70岁,最小年龄为47岁,与文献报道相仿。男女之比4∶1,与文献报道不同,可能与本组病例较少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伴有烧灼感。在生物学行为上,食管小细胞癌更具侵袭性,易早期发生转移,文献报道诊断时淋巴结转移率为64.0-74.5%,本组除5例均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00%,未治疗患者平均生存期为6 个月,1 年内死亡率高达79.1-88.9%,本组除1例术后时间短外,其余4例于术后1 年内死亡,1 年内死亡率为80%,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病变部位以中下段最常见,本组2例位于中段,3例位于下段,其中1例累及胃贲门组织,与文献报道一致。

    3.2 形态学特征:食管小细胞癌大体形态与其他食管癌无差别,溃疡隆起型居多,但其组织学形态不同。光镜下见癌组织多在黏膜下呈浸润性生长,有的呈片巢状或条索状浸润于肌层组织间,肿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大小相等且染色深,核仁不清,形似裸核,核分裂像多见,胞质极少,偶见有菊形团或假菊形团结构,间质中有纤维血管分隔呈巢状,易见癌组织呈片状坏死。部委肿瘤内可见瘤巨细胞,局灶区混有鳞状细胞癌成分,但鳞状细胞癌成分必须<50%,若鳞状细胞癌成分>50%,则诊断为鳞状细胞癌,而非小细胞癌的混合细胞型。

    3.3 免疫组化及电镜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见肿瘤细胞表达突触素、嗜铬蛋白A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