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10期
编号:12286448
体壁反馈疗法及临床实践(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 2011年第10期
     体壁反馈疗法,即体壁敏化点反馈止痛疗法的简称。是上世纪末,梁子安,类维富等 在日本枝川疗法的基础上,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西医“体壁内脏相关学说”“神经前后支学说”及生物全息律等理论,用药物注射的方法,向体壁肌硬结注入枝川液,治愈了许多疼痛及非疼痛性疑难病症。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是疼痛治疗方法学及机理方面新的发现和发展。是疼痛治疗领域中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1敏化点

    在疼痛性治疗的过程中,有些人在指诊过程中触及的痛点,无论何种理论均不能解释清楚,但某些疾病的痛点是共同的。疼痛治疗常用的方法是给体壁特定部位一种刺激,而特定部位是指诊过程中常见的压痛点。痛点可能临近也可能远离发病器官,压痛点与相应的器官之间是相互通联的。具有许多方面的相关性,这种联系在胚胎第四周就已存在。并随着胚胎发育和胚胎诱导而逐渐形成,最后则形成了与相应器官化学物质结构最大程度和相似性的细胞群。这种细胞群具有感受器功能,当外界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后感受器被激惹,即被敏化。被敏化的感受器可通过轴突反射、神经元回路、体液调节、电磁场等通路,作用于效应器。同样,效应器接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某种效应顺原通路而作用于感受器。固而,可以认为被敏化了的感受器具有双重作用。这种双重的压痛点是被敏化的感应器和效应器的总和即称为敏化点。

    2基本原理

    外界刺激作用于体壁的敏化点,诱发内脏器官疾病,而内脏器官疾病又可通过敏化点反映出来。治疗体壁敏化点,改变敏化点的应激性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