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285774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张磊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取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颈夹脊穴。药物组:取尼莫地平或氟桂利嗪口服结合丁咯地尔或舒血宁静点改善脑供血。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6.7%,药物组总有效率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

    【关键词】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颈夹脊穴;针刺疗法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37-0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由于供血血管的不同可发生脑干,小脑或枕叶的功能缺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伴视物旋转,或伴有恶心呕吐,耳聋耳鸣,复视,行走不稳,肢体麻木无力,构音障碍,视野缺损等症。多呈发作性,数秒钟至数分钟或数小时不等,长时间可导致后循环供血区血栓形成。本病当属中医眩晕范畴。

    [1]诊断标准:①突发头晕,视物旋转,恶心。②视物模糊,成双,眼球活动受限。③病灶侧颜面及对侧肢体麻木乏力,或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④口周麻木,舌僵硬,构音障碍,吞咽困难。⑤猝倒发作或一过性意识丧失。⑥椎动脉彩超检查可显示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流速度减慢等。

    1临床资料

    病例:60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1年11月我科收治的门诊及住院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治疗前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

    疗程:2组均为14天为一疗程,14天后统计疗效。

    治疗方法:治疗组:取穴:[2]风池,天柱,[3]完骨,百会,2~4对[4]颈夹脊穴。操作:患者坐位,常规消毒后取28号1.5寸毫针。针刺风池、天柱、完骨穴时,针尖微下向咽喉方向斜刺0.8~1寸左右,而后捻转,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百会穴时针尖向后斜刺0.5~0.8寸,采用捻转补法。再取病变局部2~4对颈夹脊穴,进针0.8~1寸,采用平补平泻法。均使之得气,局部有酸胀感以及颈枕、头顶部出现较强的针感传导。留针30分钟。对照组:血压偏高者予尼莫地平20~40mg每日3次口服,结合生理盐水250ml,丁咯地尔100~200mg每日1次静点改善脑供血。血压不高者者予生理盐水250ml,舒血宁20ml每日一次静点活血通络结合氟桂利嗪10mg每晚口服改善脑供血。

    观察项目: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恶心等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2结果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可以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生活及工作受影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2组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其实证多因肝风内动,虚证多与气血精髓不足,脑海空虚有关,复因感受风寒湿邪,经络不通,气血痹阻,精血不能上注于脑而发作眩晕。

    风池、天柱、完骨、百会穴位于头颈部。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一穴通多经,阳维脉维系诸阳经脉,胆气升则气机生发,气血得以上注于头。刺激风池穴可平肝熄风,又使气血上注于脑,清利头目,使眩晕渐消;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古称颈椎首为“天柱骨”,上为天,天柱为擎天之柱,所以天柱穴在颈段为要穴,针刺天柱穴治疗眩晕,疗效甚佳;按《太平圣惠方》记载:完骨穴主风眩,头痛,头强,寒热。完骨穴属足少阳胆经之穴,是足太阳与足少阳之会穴。因其归经、穴性而具有平肝熄风,宁神定眩的功效,主治眩晕,头痛,颈项强痛等;百会穴属督脉,为督脉与诸阳经及足厥阴之会,是治疗眩晕、头痛的常用穴。主要是利于督脉与诸阳经联系,从而达到脉道通利,清阳上升,气血上注于头,则髓海充盈,眩晕自止。针刺颈夹脊穴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局部解剖上每穴都有相应的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相应的动脉,静脉丛。针刺颈夹脊穴,直达病所,能疏通经络,气血,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参考文献

    [1]蒲传强,郎森阳,吴卫平。脑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1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