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285102
区域性灾害医疗救援的脆弱性浅析(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姚津剑 陈恩斌 张华 黎敏 吕传柱
第1页

    参见附件。

     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60160);2010年度海南省卫生厅医学重点科研课题(琼卫2010重点-02);2011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811209)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20-02

    随着世界气候趋暖、经济飞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交通突发事件亦悄然伴随而来,且频发。灾害的频繁发生,死伤人数的上升,受灾范围的扩大,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甚至可影响到一个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降低灾害的影响是减灾救灾的主要工作,但由于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控制性、突发性、紧急性,因而相对可控的医疗救援是目前降灾的主要手段也是研究热点之一。

    灾害发生后涌现出大量有关灾难救援方面的研究,如灾难救援预案编写及急救框架的构建。但是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灾难救援过程中不足及救援后的经验总结[1]。由于灾害本身特质及灾害发生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及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故灾害导致灾难差异是必然存在。灾害后的医疗救援因其区域性、脆弱性不同具有极大的差异,忽略区域性的特点,使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在推广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及高效性。脆弱性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影响因素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耦合的产物,灾害所在区域的系统脆弱性和致灾因子风险性的共同作用影响区域性的受灾程度[2]。总体而言相同的致灾强度或致灾因子作用下,灾情随脆弱性的增强而加重。

    灾害学中,灾害作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灾难,灾难的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及承灾体的脆弱性,其中承灾体的脆弱性是衡量灾害破坏程度的重要因素。脆弱性主要强调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在受到灾害影响时抗御、应对和恢复的能力,侧重灾害产生的人为因素,是指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某孕灾环境内特定承灾体面对自然灾害表现出的易于受到伤害和损失的性质(图1)。因而脆弱性包括两点内涵:①强调灾害系统所产生伤害的程度;②强调脆弱性为系统在遇到灾害之前就存在的状态,依据内涵可将承灾体的脆弱性分为社会脆弱性及理化脆弱性。其中承灾体的脆弱性研究对灾前医疗资源的配置及灾后救援策略部署的确定对救灾和减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承灾体脆弱性等级评价是灾前医疗资源的配置及灾后救援物质分配的基础和关键。

    1 灾害的理化脆弱性

    灾害的理化脆弱性是指区域内和社会结构性要素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和破坏的特征,总体而言是某一具体地区自然社会环境的脆弱性,内容包含致灾因子及孕灾环境。孕灾环境包括区域内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土壤构造、山体组成、水源分布、气候规律;致灾因子包括人为致灾因子及自然致灾因子。自然致灾因子如台风、地震、洪水、海啸、泥石流、山体滑坡,人为致灾因子包括城市火灾、交通事故、海难、病害、战争、动乱。由于大部分理化脆弱性具有自然属性,由此类研究可以得知人类的脆弱性与他可能暴露的物理灾害、频率、暴露程度及决定于系统对冲击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如海南是自然灾害台风高发区域之一,受台风影响的区域,脆弱性总体是增强的趋势,但随机和偶然性较大,脆弱性的区域分布规律性不强,相邻区域脆弱性相差很大,区域性台风的破坏具有明显差异。台风的破坏力除与台风等级、台风波及范围、活动特征、路径及强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外,同时与台风登陆区域和路径区域的孕灾环境的脆弱性同样密不可分。2011年台风“纳沙”和“尼格”对海南的社会生活、种植业、旅游业造成巨大冲击,据不完全统计,海口市、三亚市、文昌市、临高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等地301.3万人受灾,28.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62千公顷,绝收12.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9亿元。由于各地地质结构的特异性及排泄系统的内在脆弱性,次生灾害如城市内涝、局地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2 理化脆弱性衡量方法及评估

    理化脆弱性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理化脆弱性具有特质:①区域化;②多元化;③复杂性;④分布不均匀。因而衡量理化脆弱性包括自然灾害相关一般性参数:如发生频率、致灾等级、灾害范围、包括灾害暴露地区的环境脆性等。但不同的灾害涉及到区域性理化脆弱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地震或台风时房屋、道路结构脆弱性对灾害程度评估至关重要,而对于旱灾其内在脆弱性影响较小。

    在评估理化脆弱性时需要考虑到具体灾害,及灾害过程中可涉及到的脆弱性。①历史灾情: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出主要灾害类型,并进行相关死亡率、相对或绝对经济损失率的运算,综合体现宏观区域的脆弱性。以全球尺度灾害风险评估的灾害风险指标计划(DRI)和多发区指标计划(HOTSPOTS)为代表,这两种方法数据获取方便,计算简易,其中DRI能反映全球灾害数据库中有记录的大、中尺度灾害人口损失的风险。②指标体系:在脆弱性机制和原理不完全明了的情况下,指标合成是目前脆弱性评估的常用方法,指标的内容包括一般性的脆弱性指标。继美洲计划后,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的承灾系统,衡量不同灾种的脆弱性指标体系大量涌现。③灾损曲线:并非所有历史数据都有记录,指标方法目前不够规范化且评估结果缺乏可信度,脆弱性曲线为脆弱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3]。

    3 灾害的社会脆弱性

    社会脆弱性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社会的各种资源在灾害暴露过程中的受影响程度,即灾害后社会的破坏程度及恢复速度。是一种特定类型灾害的频率与强度的破坏力函数,是从人类系统内部固有衍生出来的,从灾害学角度分析主要是承灾体的内在特质。社会脆弱性为一个系统在遇到灾害之前就存在的状态(社会结构性要素),而且被认为是灾害发生之前人为可以调节和控制的脆弱性。从灾害外部的观点来看主要是探讨人类社会或社区受灾害影响的结构性因素。结构性的要素包括:人口结构组成、产业链模式、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医疗救援、人群灾害意识等。社会脆弱性中影响因素的权重在不同的灾害中有不同的差异。如车祸与交通构架状况、交通车辆管理及交通法规相关,而在台风发生时上述内容对脆弱性影响有限。同样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力资源被认为是双刃剑,一方面财富与人口的集中会加剧灾害的损失,一方面充足财源和充足人力支援有利于加大防灾设施、投资力度,改善社会的减灾体制,从而增强社会抵御灾害的综合能力。

    4 社会脆弱性衡量方法及评估

    社会脆弱性主要是探讨人类社会或社区受灾害影响的结构性因素,区别于理化脆弱性自然和非可控的影响因素。此类研究认为脆弱性是从人类系统内部固有特质中衍生而出的,是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特定时间和特定的区域所具备的政治、经济及制度的能力所决定,具有多层次且多面向的特点。其中主要的社会脆弱性影响方面包括人口组成、产业结构、社会制度、医疗救援、民众的救灾意识等,上述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的时间内交叉相互作用和影响,呈现出相当的复杂非线形关系。已有的研究证明人口密度、人均产值、地均GDP三要素数值与社会脆弱性间显著的反相关关系。相对于一般性的社会要素,灾害的医疗救援脆弱性是重要但缺乏探讨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23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