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285207
骨盆骨折合并腹膜外肠瘘漏诊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张林山 张峰 姚先杰 张鹏
第1页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05-0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5岁,因“车祸伤致双下肢、髋部肿痛,畸形,活动受限6小时”入院。入院时查体:双侧腹股沟韧带中点附近轻度压痛,局部皮肤青紫,骨盆分离挤压试验(+),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膜刺激征(-);左膝关节肿胀明显,呈屈曲短缩畸形,局部压痛(+),左大腿下段及左小腿上段、下段均可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左小腿下段肿胀明显,局部压痛(+),可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双下肢活动受限,感觉、反射未见异常,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正常。X线片示:双侧髋臼骨折、右侧耻骨骨折,左侧股骨远端、胫腓骨近端、胫骨远端骨折,CT片示:右中下腹腹膜后血肿,双侧髋臼、右侧耻骨多发性骨折。入院诊断:左股骨髁上骨折、左胫腓骨近端骨折、左胫骨远段骨折、双侧髋臼及右耻骨骨折、右腹膜腔血肿。B超:肝胆脾未见明显异常,腹腔未见明显积液。

    

    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精神一般,腹部无明显腹膜刺激征,二便自解,肛门排气正常。予以完善各项检查,并予以腹腔穿刺,提示阴性,结合外科会诊,予以预防感染,支持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平稳后,予以在全麻下行“左股骨髁上骨折、左胫腓骨近端骨折、左胫骨远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分别应用解剖钢板固定,骨折对位对线佳,术后安返ICU病房,经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回骨科继续治疗,术后饮食正常,二便自解,肛门排气正常。术后第25天(入院后第38天),患者发热T:38.5℃,右侧髂前上嵴处皮肤略红,皮温略高,有压痛。原手术切口无红肿,无明显疼痛。予以行CT检查示:右侧中腹部腹膜后血肿,考虑合并感染。并请外科会诊,建议切开探查,但患者家人犹豫,次日患者仍发热T:38.5℃,再行MRI检查示:右髂窝内血肿伴感染,双侧髂骨内外软组织陈旧性挫伤。

    再次请外科会诊后,并与患者家人再次沟通后,予以手术切开探查,术中所见:右侧腹膜后见大量浑浊、脓性液体,并有粪臭味,量约350ml,耻骨后有一空腔,探查见回肠距回盲部30cm处破裂,后壁粗糙,破口疝出腹膜外,局部严重水肿,修剪破损肠管,行回肠-回肠端端吻合术,探查腹腔内肠管无梗阻,无扩张,无损伤,无感染性浊液,予以直肠窝内置引流管一根后,清点器物无误关闭腹腔,右腹膜外腔隙及耻骨后放置引流管3根,术后返回安返ICU,继续对症治疗。

    2讨论

    2.1诊断:骨盆骨折合并肠损伤在多发伤中比较常见,常因骨盆骨折后致直肠或合并小肠、结肠破裂。据统计,骨盆骨折合并肠损伤率为25%[1]。但骨折盆骨合并有腹膜外肠瘘,且入院后近40天出现肠瘘症状者罕见。腹膜后血肿症状一般比肠损伤症状出现较迟且病情较轻。此外,肠损伤部位多发生在回肠、结肠或直肠,由于这些部位肠内容物pH为中性,对腹膜刺激较轻,常易与腹膜后血肿相混淆[2]。骨盆骨折后形成巨大腹膜后血肿,常蔓延至整个下腹及盆腔,引起类似腹膜炎症状或体征,临床诊断比较困难[3]。常有误诊,周宝林等报道10年内收住骨盆骨折合并肠损伤患者26例,其中误诊6例[4]。诊断时,不能只满足于第1次腹腔穿刺结果,最好要结合CT、MRI检查。须仔细地进行动态观察。

    2.2临床检查:骨盆骨折合并肠损伤后的检查方法虽然很多,但仍以腹腔穿刺、腹部X线片和CT、MRI为最有效的检查方法[4]。B超对此类伤情的诊断帮助不大,且需时较长。腹腔穿刺有时遇到凝血块或大网膜堵塞,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应多部位反复穿刺检查,并做细菌学检查。如伤情允许,应常规行腹部X线检查并及时的行CT、MRI检查,以了解腹腔内有无游离气体等。以区分腹膜外或腹腔内液体为血性、脓性或是粪便于其他的混合液体,为诊断及治疗给予充分帮助。

    3结论

    骨盆骨折合并肠损伤在多发伤中比较常见,常因骨盆骨折后致直肠或合并小肠、结肠破裂。但骨折盆骨合并有腹膜外肠瘘,且入院后近40天出现肠瘘症状者罕见。该患者入院至外科剖腹探查术前仍然有排便排气,无肠梗阻症状。结合术中所见分析:患者有骨盆骨折,伤后右侧腹膜破裂,回肠部分疝出,但无明显梗阻症状,后来疝出的肠管破裂,肠内容物流到腹膜外,此时右侧腹膜腔形成回肠与回盲结合部之间一个临时通道,故而到探查术前仍然有排便、排气。而并无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及肠梗阻症状。临床罕见。因此骨盆骨折得患者,入院后应完善必要检查,并监测病情变化,防止误诊、漏诊,一经诊断,应及早手术剖腹探查,以挽救嵌顿的肠管,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6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