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科学·新健康》 > 2006年第9期
编号:12064808
随便长or管着来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1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06年第9期
     外甥女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但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总是马马虎虎,有一天,我递给她一根冰棒,她接过来随手就把包装纸扔到了地上。其实,垃圾该扔到垃圾桶里这样浅显的道理她是懂得的,而且平时做得也很好。这一次是怎么了?

    思索过后得出的结论是:她太着急吃到这根冰棒了,把包装纸扔到地上只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当她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冰棒上时,在扔垃圾这样的事情上已经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才会有如此举动。

    其实,很多事事由家长包办代替的孩子都有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做任何事都有人在一旁帮助提醒,所以他们不用主动去思考在遇到这些事时该怎么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控制自己行为、情绪的能力。

    提到自我控制能力的问题,很多家长可能会疑惑——不是说要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们,不要去约束他们,让他们按照天性随意成长吗?既然如此,又何谈控制呢?

    声音一:

    在一些资料上看到某些专家的说法,他们认为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很重要,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强,对他的成长越有益。我的疑问是:让孩子锻炼自控能力,遵守大人制定的规则,做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是不是与卢梭的“天性为师”相矛盾呢?听话了,守纪律了,是不是会丧失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一个传统中国型的孩子呢?

    比如说,老师说圆圈是字母“O”,小孩子都不会想象那是一个泡泡,是一个饼,或是一个其它什么东西,就认为它是字母“O”。

    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天性么?

    和事老:

    现在有的人格心理学家将人格的结构分为自我控制和自我弹性,如果由此推衍开来的话,一个适应良好的人既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人,也应该是一个能够随机应变,弹性地应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人。目前流行的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也强调一个情绪智力高的人应该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它认为情绪控制和调节是一个人从容应对社会关系和集中于当前的任务和活动的必备特质。我想家长的担心也可能有道理的,但是,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所以适度的自我控制是必要的。

    另外,我们也不认为那种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孩子是自我控制能力好,这种孩子是典型的服从或顺从,更多的成分是他控,而不是自控。

    声音二:

    虽然现在流行的是和国际接轨,但我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还真没由着他的性子随便长,我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孩子也是一样,幼儿期正是习惯的养成期,必须要管着来。

    阳阳已经五岁了,性格活泼可爱,就是喜欢吃零食,家里的人也比较迁就她,可是碰上我她就没辙。

    她喜欢上街的时候要这要那,每次上街我都会先告诉她,我们上街该买的东西,不可以随便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否则就不带她出去。她一口答应下来。

    毕竟还是孩子,抵不住诱惑,没有多长时间就开始要东西,我一直坚持着不给她买,她照样是以前的伎俩,又哭又闹,我不理睬她,就这样什么都没有给她买就回家了。这样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得了的。可是父母要坚持。

    和事老:

    学龄前儿童经常为得不到某个喜爱的东西而哭闹不已,很多父母为此深感烦恼。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先采取“积极倾听”的做法,用言语表达对孩子的同情,例如,“我看得出来你今天很不高兴,你能具体地给我讲一讲吗?”当孩子说出自己希望得到某件东西的想法之后,父母要告诉孩子,因为得不到某件东西而不高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此去伤害别人甚至损坏别人的财物,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通过讲道理,让孩子忘掉刚才的不快,并尽快平静下来。

    如果在这样做了之后,孩子仍然耍脾气,那么,父母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他的方式,让孩子独自反省一会儿。父母可以呆在附近,但不要去管他,要让孩子知道,靠耍脾气是不能左右父母的。过了一会儿,父母再走到孩子跟前说:“现在该控制一下你的情绪了。我开始数数,当我从1数到10的时候,你就可以平静下来了。”这时,大多数孩子可能从中学会了自我控制。

    但是,有些比较倔强的孩子可能仍然继续耍脾气,此时父母最好给予孩子适度的惩罚,例如,取消原定在星期天的逛公园活动。但是,不要采用打骂孩子的错误做法,因为这样做虽然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但不利于孩子的道德发展。

    五种方法,帮助孩子把冲动转换为自我调节

    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五种教育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的方法,父母们使用这五种方法,就可以帮助孩子把不恰当的冲动转换为自我调节。

    (1)通过情境管理保护孩子不受自己冲动的影响。

    例如,当孩子在家里看到一些物品,忍不住想要拿,而这些物品又不适合孩子玩耍时,父母要设法把这些东西放好,不让孩子拿到。

    (2)对于还并不具备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

    例如,在孩子情感爆发时进行安慰或劝说。“停止、镇定下来”、“保持自我控制”、“做一次深呼吸”,以及“看起来你马上就要失控了,你应该怎么正确地处理这件事呢?”

    (3)传授一些正确的处理技巧。

    比如通过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的欲望延迟满足;在家庭中写下一些自我控制的座右铭,经常与孩子一起讨论;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自我控制的家庭规则,也包括对父母提出的自我控制的要求;教孩子通过腹部呼吸来进行自我控制等。

    (4)帮助孩子预期他们行为的后果。

    用孩子能够听明白的温柔的语言,告诉他们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如果你做出那些有害的选择,那会发生什么后果呢?”“这样做是对还是错?”“有人会受到伤害吗?”“我会惹出麻烦来吗?”

    (5)进行自我控制的模拟。

    例如,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儿童从小在父母的有意识培养下,逐步学会适度的自我控制,为道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什么是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简称自控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良好的自控能力是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美国学者对一些3岁半至4岁半幼儿进行自我延迟满足追踪30年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在幼儿期能够等待的青年人都较为成功,而那些在幼儿期等不得、控制不住自己的人长大后事业都无起色。事实上,幼儿阶段自控能力较好的人,到了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大都比较好。我们一些中学校长说,有的孩子很聪明,可是自控力差,上课做小动作,貌似听讲,实则神离,结果是一听就会,一放就忘,一做就错。编辑王琴,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