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科学·新健康》 > 2013年第5期
编号:12573302
切除器官防癌?不值得!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3年第5期
     切除器官防癌症是下策

    ●本刊记者: 近几年关于切除器官来预防癌症的新闻屡见不鲜。如美国有家族胃癌史的11人集体将胃切除,原因为从祖母辈开始这个家族已有7人死于胃癌,医生在对他们做出检测后发觉这个家族17人中有11人基因有一些问题。对于他们的做法,您怎么看?

    ○何裕民: 所有手术都带有文化特点。中国自古便认为身体器官受之父母,怎可随便切除?因为有得癌的可能便做手术摘除某个器官,这样的观念在中国无论如何是无法接受的。但在美国便不难理解,这是个很喜欢动手术的国家。我觉得切除自身器官的做法比较极端,只能说发生在美国的概率要比欧洲或亚洲国家的概率高得多,因美国倡导进行手术,且文化中也有征服性特点,他们觉得把胃拿掉了就解决问题;此外,医疗的商业化程度很高,手术与商业利益捆绑,使得它推广得更厉害。

    作为医生,防治癌症的方案有一二三四五很多种,首选必然不推荐切除器官,这是下策。这样的病人,一般做法是严格观察,同时调整饮食与生活方式,到了一定年龄发现癌前病变再处理也来得及。这个案例应该说其中带有浓厚的美国文化色彩。
, http://www.100md.com
    ●本刊记者: 胃切除后会不会什么不好的影响?

    ○何裕民: 切除胃后必定会出现并发症,尤其全胃切除手术,创伤大,剥离广,渗斑多,常出现返流、腹泻、梗阻等现象。即使成功康复,日后进食也会产生极大不便。确实,胃癌有遗传倾向,最著名的遗传谱系便是拿破仑家族,其父亲、姐姐及本人都是胃癌患者,但这只是相当低的比例。其实胃癌并非很致命的癌种,通过严密观察可以有效控制。而且这种做法也不意味着自此了断生癌的可能,拿破仑家族同样有人得肠癌,难道把胃肠都拿掉?切胃的做法我不赞成,毕竟胃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当然其他器官也同样如此。

    切除乳房可接受

    ●本刊记者: 在英国也有个案例引起轰动!英国泰晤士历史上最年轻的双料美后,听从医生的建议,切除一对健康的乳房!因为她的妈妈、姑姑和外婆相继患乳腺癌去世,医生告诉她,她也有90%的可能性患上该病。您如何看?
, 百拇医药
    ○何裕民: 相对于上述胃癌切除手术,乳房切除或许更能理解。乳腺癌是少有的已经检测出遗传基因的癌种。现代研究表明,如果在基因检测中,BRCA1和BRCA2(乳腺癌易感基因)呈现阳性,得乳腺癌的比例可能高达60%。若有乳腺癌家族史,基因检测呈阳性的,应该严密观察。此外,学术界有个观点,一个家族的母系这条线,若有双侧都患乳腺癌、且发病在绝经前的亲人,那么后代患乳腺癌的比率大大增高,是一般患者的8-9倍。选美皇后的情况与此正好吻合,据报道其母亲与姨妈都死于乳腺癌,而瑞士遗传学家也预估其得癌概率高达90%。

    ●本刊记者: 那切除乳房后会不会像切除胃那样有很严重的并发症呢?

    ○何裕民: 乳房切除不是大手术,相比于胃在生理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切除乳房的危害要小多了,只要本人做好了不再哺乳的准备。而相对来说切乳手术的术后并发症也小得多,后遗症更多是心理层面的,生理上最大问题或许就是无法哺乳。因乳腺癌的遗传基因及倾向已被证实,所以切除乳房的做法可以接受,近年来也有很多人这样做。一方面免除提心吊胆的烦恼,另一方面也不必受日后放化疗的摧残,或许届时还需摘除乳房。
, http://www.100md.com
    当然,基因检测只是一种概率,并不是百分之百会得癌症,因此防癌方案并非只此一种。一般人可定期体检,美国自从推广X光检查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下降。乳腺癌的现代检测手段也很多,钼靶、B超、红外线、X光射线检查都可以。一般女性每个月可以做一次乳腺自我检查,自己摸一摸乳房部位;作为高危人群,每周自我检查的同时,3个月找医生做个检查,各种手段交替做,基本上可以及时掌握身体状况。

    切除器官后就不会得癌了吗

    ●本刊记者: 切除后是不是真的不会发生癌症了?

    ○何裕民: 乳腺癌切除手术后肯定不会再发生乳腺癌了,但并不意味着肠癌、卵巢癌等其他器官也获得了免死金牌,相反或许还可能增加生癌的可能。以切胃为例,消化道肿瘤基因有相同之处,把胃切除难保肠道不得癌。我诊疗的一位香港患者,此前也曾因为家族乳腺癌史切除双乳,然而几年后却得了肺癌。
, 百拇医药
    ●本刊记者: 就像您所说,对中国人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进行预防性切除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有没有在什么情况下,是有必要这样做的呢?

    ○何裕民: 切除器官预防癌症在我国极为罕见,这个方案医生不敢提,病人家属也难以接受。但某些情况下,我们会推荐做切除手术。如反复胃溃疡患者,有极大癌变可能,可考虑胃切除;反复胆囊炎患者,年龄约40-50岁前后、有明显胆壁增厚、个性又较为纠结者,我们主张在55岁-60岁以前把胆囊切除。最近10年胆囊癌发病率快速上升,患者皆伴有慢性炎症史,特别是有高危倾向的人群,如生了一次癌又伴有胆囊炎的病人,年龄约60岁以下的,我们建议拿掉。所以对于慢性胆囊炎,胆壁增厚,又是高危倾向的,在55岁、60岁前后可做胆囊切除手术,微创切胆囊损伤小,效果也好。多年临床的经验让我感觉到,进入本世纪以来,许多胆囊癌、胆管癌患者有个共同的背景:胆囊炎反复发作,两次胆囊癌的概率同样逐步上升,胆囊癌致死率高,极度隐匿,面临这样一个凶险的敌人,我们建议采取切除方法预防。年纪再大的就不主张做手术了,还是不动为好。
, http://www.100md.com
    还有一种,我们发现很多结肠癌患者都是前期有慢性阑尾梗阻,右下腹习惯性隐隐作痛,久而久之便发展为慢性阑尾炎,这和结肠癌有较大关联。这类人群一要加强检查,二,若情况允许,还是做根治术为好。

    预防癌症还应以好的生活方式为主

    ●本刊记者: 为了怕被遗传癌症就切除器官,癌症的遗传倾向真的如此可怕吗?

    ○何裕民: 科学证实有遗传基因的癌症并不多,且遗传倾向在癌症发病过程中只起5%-8%左右的作用,并非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即使从基因角度看,也没有谁的基因完美无缺、可完全隔绝癌症,基因的遗传中总有些偏差,它本身太复杂了。目前仅有个别癌,如前述乳腺癌的致癌基因及遗传特征,被证实对致癌其极大作用,在此情况下就要有所防范;倘若已被证实是遗传疾病,即基因有缺陷,以目前医疗能力,尚无法做到提前预防,只能通过医疗手段做一定改善。

    ●本刊记者: 那生活中我们如何更好地预防癌症呢?
, http://www.100md.com
    ○何裕民: 癌症并非只是遗传病,生活方式不健康的致癌比率大约要占到60%-80%,主要表现为饮食不太健康,性格上容易郁结反复;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和大自然接触较少。总结起来,癌症这种疾病,遗传所起的作用远低于生活方式。“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即使是已有确定遗传倾向的乳腺癌也可严密观察,生活方式做调整,正常生活、哺乳,少食高雌激素食物,放松心情,都是预防很重要的措施。改变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癌症有更大作用。

    最后,持久的生活方式会不会改变DNA,改变后又能否固定下来遗传到下一代,这个问题依旧是个迷。总之,如非特殊情况,我想极端的手术预防癌症做法很难在中国推广,最主要的预防还是要靠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完成。

    ●本刊记者:谢谢何教授的精彩讲解,下期见!, 百拇医药(于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