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科学·新健康》 > 2015年第2期
编号:12623872
心理专家教你正确发呆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5年第2期
     韩国近日举办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呆大赛,一个年仅9岁的韩国小女学生捧得了奖杯,惊诧了我们的眼球。为什么韩国要举行这样的发呆大赛呢?

    其实,韩国举行发呆大赛是有目的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在蓝天下驻足,尽情陶醉并享受在“缓慢”甚至“静止”节奏中的机会。

    美国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心无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想的时候,大脑中的α脑电波得到加强。这种特殊的脑电波位于大脑的最外层皮质,可以抑制信息超载,让人们的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

    研究领导者,凯瑟琳·科尔医生表示,这种方法能加强记忆力,缓解疼痛,并提高免疫力。看吧,发呆可不等于犯傻,而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呢。

    什么也不想,甩掉烦心事?誅 适用人群:白领、脑力劳动者

    “我们所说的发呆,就是什么也不想,摆脱所有的烦恼和忧虑,把烦心的事甩到一边,然后给自己的脑子和心灵一个休息的空隙。”新桥医院著名心理专家戴光明教授说,工作繁忙的白领,或者疲惫的脑力劳动者,都可以偶尔尝试着这样放松自己,这样的发呆,会让心情得到放松,缓解焦虑情绪。

    轻音乐+眼神集中再放空?誅 适用人群:有焦虑情绪的人

    大坪医院睡眠中心主治医生刘凤对一些长期焦虑、抑郁的患者,也会让他们集体进行冥想。冥想时,有的会放一些轻音乐,有时候又会放一些海涛起伏的声音,然后让患者什么也不想,眼神先是集中在身前的一个地方,然后逐渐变得空洞,让思绪逐渐飘渺,然后,什么都不想,脑子里一片空白,创造纯净的自我空间。

    误区:老人频繁发呆 警惕脑缺血

    上班一族偶尔发呆有益健康,但是,有些以发呆为表象的病大家也要注意区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1个小时左右完全恢复。”重医附二院心内科主任殷跃辉提醒说,经常的反复发呆也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指数递增。有的患者会出现语言表达障碍,想说又说不出来,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下子愣住了、在发呆。如果这种情况发作频繁,那么要警惕近期内发生脑梗塞的可能性。

    “如果孩子出现经常发呆的情况,也要特别注意,有可能会是自闭症的早期表现。”戴光明教授说,孩子通常都喜欢动,即便喜欢安静的小孩,也很少出现眼神空洞的发呆症状,一旦出现频繁的发呆,要排除自闭症。, http://www.100md.com(唐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