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科学·新健康》 > 2015年第9期
编号:12587053
古人如何治疗“双心病”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1日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5年第9期
     年过半百的刘女士,患有高血压病,总感觉胸口闷闷的,严重的时候似乎气都喘不过来,夜晚失眠,噩梦纷纭,情绪不高,体力不佳,去医院作了多项相关检查,并没有发现有新的器质性疾病问题。但刘女士整天觉得自己一定得了严重疾病,肯定没有被查出来,心情愈发郁闷,感觉十分痛苦。临床上会遇到很多类似的病人,虽然经过多方诊治,但是身体不舒服的状态却始终存在,这是“心”病所使。

    古人眼中的“心病”

    在中国古代,有不少医家认识到关注患者心理、精神问题的重要性,如华佗在《青囊秘录》中就言及:“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又如,《素问·举痛论》中告知情志与心身疾病关系密切,言道:“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有一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往往都伴随着一些“情志病”的特点,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说,“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养心安神”等观点,及疏肝气、清肝火、补心气、祛心火等治则,常常在临床发挥较大的作用,逍遥散、安神定志丸、天王补心丹、百合知母地黄汤、甘麦大枣汤、柴胡疏肝散等方剂也在临床得以经常选用,并常常取得一定疗效。
, http://www.100md.com
    “双心”诊疗模式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双心”诊疗模式,也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精神与心血管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控制精神心理疾病从而干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转归。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包括抑郁和焦虑在内的精神心理问题,对心脏有负面影响,一方面,心血管病患者由于心理应激及心理负担过重,常常伴发紧张、焦虑、惊恐、悲伤、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这些精神心理问题又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从中医整体观辨识“身心同治”

    人们要在积极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同时,加强对“人”的整体关注,注重对“心”的两面诊治。临床上,很多既患有心血管疾病,又伴随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心理疾病者,可将其归属于祖国医学“郁证”、“不寐”、“脏躁”、“梅核气”等等病证范畴。
, 百拇医药
    例如,患者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易怒喜哭、夜寐不安等为主要表现者,就可按“郁证”辨治,疏通气机为总治则,辨为实证者根据具体证型可予以: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清热——丹栀逍遥散,化痰理气解郁——半夏厚朴汤等;辨为虚证者根据具体证型可予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健脾养心——归脾汤,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滋水清肝饮。

    再如,患者以入寐困难、寐而易醒后难以再寐、或时寐时醒、或梦多纷纭、或严重者整夜不能入寐等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者,就可按“不寐”(即“失眠”)辨治,辨为实证者根据具体证型可予以: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辨为虚证者根据具体证型可予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补养心脾——归脾汤,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除药物治疗外,加强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适度运动,开展音乐疗法,注重陶冶情操,即移情易性,以及配合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http://www.100md.com(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