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544621
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王 婷 马寅生
第1页

    参见附件(399KB,3页)。

     [摘要]目的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形势下,探究真正适合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方法就近5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影响因素、研究路径、研究成果等作以综述。结果近5年来,高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复杂化、消极化、突发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群体特征渐趋明显,如贫困生、女生、成绩落后学生等。结论提出回归本位,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创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1 问题的提出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高知识层、未成熟的青年群体,与青春期前期相比,他(她)们虽然更能接受较为复杂的情感和事件,却常因大学时代各种充满冲突的成长任务困惑和挣扎。2001年5月一项对全国114万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1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大学生的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这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地威胁着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数量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造成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另一方面,专家学者、师生家长在呼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单纯照搬西方理论和经验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如何针对国情民情和我国特有的文化积淀,探索出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也是本文提出的原因。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一词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Sweeter W)所提出。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它包括了人的知、情、意、行的健康状况,体现在理想境界、智能发展、情绪、意志、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健康大会”对“心理健康”做出了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9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