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8年第5期
编号:11625994
恋童癖的病因、评估和治疗(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5期
     有研究者提出去雄性化(demasculinization)假说。这种假说把焦点放在性二态结构上 ,性二态结构可以被逐步发育的大脑的雄性化所影响。研究者使用结构性磁共振成像和神经 心理学测试作出预测,脑内部结构性二型的体积可能与恋童兴趣有很强相关,额叶和颞叶面 积的不同可能受限于脑内部结构性二型[10]。有研究者用母体免疫来解释恋童癖脑 内部结构 性二型。母亲体内由男性胎儿抗原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神经激素的发展,而神经激 素对胎儿大脑的性区分有重要作用。男性胎儿中的H-Y抗原可能是母体免疫的培养基。由于 出生次序和母体免疫之间有一定关联,因此研究者对出生次序和恋童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 究。MacCulloch等人[11]发现出生次序和恋童癖有高相关,有哥哥的人群患恋童癖 的比例高于没有哥哥的人群,是否有姐姐则与恋童癖没有关联。

    1.3 其他的一些致病因素 儿童时期遭受到性虐待会使当事人成年后对成人缺乏兴趣,转 而把儿童当作性对象。并且对儿童进行性侵害也是对抗早期不愉快经历的一种方式,在对儿 童进行性侵犯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满足了自己的控制欲,对当年侵犯自己 的人产生了认同。儿童时期是否遭受过成人的性虐待主要是通过患者的口头报告,因此很难 被证实。由于对儿童进行性虐待的部分实施者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所以不排除遗传的可 能性,因为性能力、性定向等指标都是可遗传的。依恋理论认为童年的依恋关系与儿童日后 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有很大关系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