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05495
初中生班级人际关系干预与问题行为的改变(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11期
初中生班级人际关系干预与问题行为的改变
初中生班级人际关系干预与问题行为的改变

     1.3.3 统计方法 t检验、协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

    2 结 果

    2.1 各班同伴关系实验前后差异分析和协方差分析 见表1、表2。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人际关系的变化情况。结果显 示,实验班的社会距离得分在前、后测和随访测量结果比较中都表现出了明显 的差异,且随访测量的差异大于干预后测量的差异,表明实验班的同伴关系在 干预后即时表现出人际关系的改善,这种改善在后期效果更为明显。对照班的 社会距离得分在前、后测、随访测量中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为前测与后测间 的配对样本t检验,t2为前测与随访测量间的配对样本t检验,t3为后测与 随访测量间的配对样本t检验

    为考察各班同伴关系的变化是否是由于班级自身的原因引起,将社会距离前测 得分作为协变量对其增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前、后测差异包含 了各班原有人际关系的因素,而在随访测量中,差异主要是由班级间接受了不 同干预引起的,说明实验对同伴关系的改变主要是表现在后期的影响中。
, 百拇医药
    2.2 学生问题行为干预前、后、随访测量结果的比较

    2.2.1 家庭情境中学生问题行为分析 见表3。在每个班中筛选出存在问题行为学生(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因子总分≥5)的 问卷调查结果,采用两个相关样本的威尔科克逊非参数检验进行实验前、后测 以及随访测量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各个问题行为因子在实验前 、后测均有显著差异,在随访测量中,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冲动—多动因子、 焦虑因子仍有显著差异。对照班学生的品行问题因子在前、后测和随访测量中 有显著差异。

    2.2.2 学校环境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分析 访谈结果显示,在学校情境中初中生较为常见的问题行为有迟到、在课堂是制 造噪音扰乱课堂纪律、注意力不集中或在课堂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易激怒等, 其次为同学间打架吵架、说谎、欺侮同学、同学间不合作、孤立以及排挤其他 同学。

    根据观察记录结果,将问题行为总每周发生频次整理标绘于图1。结果显示, 随着实验的进行,实验班诸多问题行为发生情况逐渐下降,而对照班没有明显 变化。对照各条目记录,实验班问题行为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制造噪 音扰乱课堂纪律、破坏公物和动作粗鲁对人不礼貌都有所改善,同学间的排挤 现象以及相互不合作现象有所下降,易激怒和同学间打架、吵架现象也大为减 少。
, http://www.100md.com
    3 讨 论

    早在上个世纪,心理学家们就已经认识到同伴群体对个人的社会化所起的重 要作用。学者们普遍认为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是满足社交需 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关系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 的发展。消极的同伴关系不仅与学校适应不良、高危行为及行为障碍有关,而 且可能导致社会焦虑、社会抑郁和社会恐怖症状及孤独症等情绪问题[4 ]。学校中同学关系的困扰影响心理健康,其程度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强[5]。童年期同伴交往经验可以预测以后的成就动机、学业成绩或留级、 逃学和辍学等学业困难,并且可以预测外化(攻击、活动过度和反社会行为) 和内化(孤独、抑郁和消极的自我评价)的行为问题[6],采用社交 技能训练、人际认知问题解决和归因训练等干预技术提高其与人相处的能力, 可促进不良行为的改变[7,8]。本研究借鉴了团体辅导的方法与技术,结合技能训练等方法进行班级人际关系 的干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人际关系在干预后有了一定的改善,在随访 测量中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善。这说明干预对于促进班级中同伴关系是客观有效 的。问题行为前后差异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家庭中的品行问题、心身障碍在干 预后表现出即时的改善,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焦虑等问题表现出即时和长 期的改善效果。对照班学生仅表现出品行问题因子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干预能 促进学生的情绪控制,减少相应的问题行为;②学校中问题行为的发生频次伴 随干预逐渐下降,遵守社会规范类的问题行为有较大改变,如在课堂上制造噪 音扰乱课堂纪律、破坏公物和动作粗鲁对人不礼貌等行为减少。此外,与情绪 控制和人际交往行为有关的问题行为如同学间的排挤现象以及相互不合作、易 激怒和同学间打架、吵架行为也有较好改善。笔者认为,同伴关系的干预活动提高了学生对自我不良情绪控制的能力,减少 了冲动行为,改善了校内人际冲突现象;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培养了学生适当的 交往行为,进而减少了相应问题行为的发生;也使学生更加注意自我公众形象 ,从而减少了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活动中采取随机分组、组间竞争和个人 计分法,这样的设计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与不同的同学互动与协作,学会接纳 他人,是促进人际交往、培养包容心与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缺乏包容心与 合作精神恰恰是当前独生子女学生的一大缺点,也是造成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 内在因素。本研究表明,通过团体辅导、技能训练以及讲座等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来改善 班级人际关系是可行并有效的,且这种改善作用更多地表现于后期效果中。与 此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和学校的问题行为有所改善,且其即时改善效果更为明 显。笔者建议,在班级中可考虑有针对性地、阶段性地长期进行行为塑造的教 育,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
, http://www.100md.com
    4 参考文献

    [1]任传波,李晓非,姜季妍,等.大连市1200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 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18-219

    [2]时蓉华,著.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325-326

    [3]徐韬国.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卷).见:汪向东,王希 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 刊):52-54

    [4]陈少华,周宗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湖南师范 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张文新,2007,6(4):76-78

    [5]王希华,张哲.学校人际关系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58-260

    [6]赵冬梅,周宗奎.童年期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述评.内蒙 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32(3):01-104

    [7]魏晓娟,岳慧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内 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15(4):52-55

    [8]汪毅,刘粹,王玉凤.社会技能训练对有行为问题儿童影响的随 机对照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139(3):315-318

    (收稿日期:2008-04-08), 百拇医药(周 波)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