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 > 2006年第8期
编号:11185696
我和朱镕基的同学情(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日 《中国保健》 2006年第8期
    镕基入清华时品学兼优

    还爱好文学和写作

    我和前总理朱镕基是清华大学的同班同学。多年来,他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十分看重同学情谊,让我们感受到他那朴素的博大胸怀。

    朱镕基总理和我都是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学生,既是同班,又都是湖南长沙人,所以在校时就比较熟悉。他早年的艰苦经历和我有些相同。他于192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县安河乡,腹中丧父,10岁丧母,抗战时期颠沛流离,好不容易高中毕业。我也在抗战中逃难他乡,种地砍柴,备受煎熬,通过自学跳班才得以高中毕业。他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我则毕业于湖南长郡中学。1947年夏他和我分别从上海和湖南报考大学,他报考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我报考湖南大学、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我们均被各校录取。其时,清华大学在全国招生552人,而报名的有13450人,录取比例为百分之四。我们都选择上了清华大学电机系,而且,都因成绩优秀考上了奖学金生。

    镕基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到风景如画、令人神往的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园内,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凭着他过人的勤奋和毅力,加上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很快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高材生。镕基还爱好文学和写作。1948年春,他写了一篇《谈爱与憎》的散文,援引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曹禺的话剧《北京人》、李广田的诗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中论爱的格言,提出“爱与憎要分明”,要以新的历史观、人生观去“自我牺牲”地热爱广大人民,并且恨那不准他爱的。

    同学郭道晖补注:1948年春,有一天我偶然从北平一家报纸副刊上读到他以“容基”的笔名写的一篇《谈爱与憎》的文章,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他有感于自幼失去父母天伦之爱(他是孤儿),对旧社会世态所扭曲乃至玷污了的“爱”表示了深切的怀疑和鄙屑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