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 > 2009年第3期
编号:11784435
猩红热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25日 《中国保健》 2009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R5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3-0127-01

    猩红热是由β(乙)型A群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引起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2~8岁居多,无特异预防手段。此病在我县发病较为普遍,为了进一步控制猩红热的发病,现将我省2001~2002年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猩红热的发病资料由龙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到医院进行漏报督查得来。人口资料来自龙江县统计局。

    1.2 病例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标准依据为:根据1990年公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猩红热诊断标准确诊的病例。当地有该病发生及流行,在潜伏期内有与猩红热病人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和丹毒病人接触史,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发病1~2d内出现猩红热样皮疹,呈皮折红线(巴氏线),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2~5d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 http://www.100md.com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

    2 结果

    2001~2002年龙江县累计诊断猩红热患者78例,年均发病率为6.5/10万,其中2001和2002年发病率分别为8.38/10万和4.62/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年龄以3~7岁为主(66.67%),男女之比为1.33∶1,以托幼儿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97.43%),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分别占96.15%和3.85%。

    3 讨论

    在中国“猩红热”病流行大约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近代则是该病流行最猖獗的时期,医籍史书曾对它有过详细记载。如今,猩红热已属于一种可治、较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普通型猩红热潜伏期一般2~4d,最短1d,最长7d。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起病时可能产生惊厥或谵妄。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食欲。咽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分泌物。舌质红,乳头红肿如草莓,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皮疹于24h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1d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人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此疹密集,色深红,其间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形成深红色“帕氏征”。口腔黏膜亦可见黏膜疹、充血或出血点。病程第1周末开始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达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w脱净,不留色素沉着。
, http://www.100md.com
    儿童猩红热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炎、风湿热,故应引起特别重视。化脓性并发症:由于细菌直接侵袭咽喉附近的组织,常易引起这些组织发炎,如化脓性淋巴结炎,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道有脓性渗出。中毒性心肌炎:在猩红热的早期,病菌产生的大量毒素常常会侵犯到心脏,引起心肌炎等。病人可出现高热、寒颤、面色难看等毒血症状。溶血性链球菌侵入机体后常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临床可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绝大部分为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临床以血尿、少尿、浮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风湿热与溶血性链球菌关系密切,临床表现为发热、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以心内膜受累为主)、皮下小结、环形红斑、舞蹈病。

    本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正常人鼻咽部、皮肤可带菌,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24h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脱皮时期的皮屑无传染性,所以病人及带菌者一般隔离6~7d。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偶可通过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个别情况下,病菌可由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侵入,而引起“外科猩红热”或“产科猩红热”。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人群易感性:人对猩红热普遍易感,对儿童机构、部队或其他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

    【参考文献】

    [1] 张韶冈,古洁若,余步云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曲膜蛋白抗原纯化及其在风湿性心脏炎发病中意义的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136.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33.

    [收稿 2009-01-08], http://www.100md.com(郭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