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 > 2009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1784344
幽门螺旋杆菌在胃术后胃炎发生中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5日 张宝宏 孙煜广
第1页

    参见附件(1671KB,2页)。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4-0207-02

    【摘要】目的:明确幽门螺旋杆菌与胃切除术后胃黏膜炎症的相关性。方法:调查562例胃术后1年以上接受胃镜随访的患者,在胃镜下观察胃炎严重程度,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残胃炎胃镜下表现和组织学炎症的影响。结果:81.1%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胃镜下残胃炎的表现,较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胃炎明显加重。结论:胃术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炎相关。

    正常胃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都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幽门螺杆菌与残胃胃炎有无相关性呢?用笔者胃镜室检查相关结果来分析一下。介绍如下:

    胃术后残胃黏膜在胃镜下表现有黏膜发红,充血水肿,黏膜粗糙,组织脆易出血,吻合口的黏膜尤其显著,组织学则表现为黏膜固有层有炎细胞浸润。引起术后胃产生炎症的有许多因素,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是为了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术后黏膜炎症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病例选自我院1998年6月1日~2008年6月1日内窥镜中心的随访病人563例,均为胃术后1年以上的病例,其中男404例,平均年龄65岁(34~89岁),女159例,平均年龄58岁(30~85岁)。手术方式:毕Ⅰ式、毕Ⅱ式加布朗吻合(406例)和单纯毕Ⅱ式(157例)。

    1.2 胃镜下表现:胃镜下观察胃炎的程度分为4个等级:0级,残胃黏膜无明显充血水肿;1级,吻合口黏膜轻度充血水肿;2级,吻合口胃侧黏膜梳齿状充血水肿;3级,吻合口胃侧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伴浅糜烂,伴出血。

    1.3 组织学检查:受检的患者取其大弯侧或者吻合口附近的黏膜3~6块,97%乙醇固定,经包埋,连续切片后进行HE染色,HE染色用于组织学评估。有残胃炎症改变的活检组织可见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用14C呼气实验测定幽门螺杆菌,另取一块吻合口周围黏膜一块,做快速尿素酶实验。测定14C呼气实验测定幽门螺杆菌和快速尿素酶实验均阳性时,判断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残胃炎等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幽门螺杆菌阳性和幽门螺杆菌阴性残胃炎患者胃黏膜炎症和活动程度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发病率较阴性的为高,且胃炎程度比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严重。见表1。

    2.2 毕Ⅰ式和毕Ⅱ式加布朗吻合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与单纯性的毕Ⅱ式:在563例中,毕Ⅰ式和毕Ⅱ式加布朗吻合的幽门螺杆菌感染61%,单纯性的毕Ⅱ式20.1%。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属于革兰阴性菌,在我国自然感染人群发病率为60%~70%[1],定居在胃黏膜的上皮细胞表面和黏液底层,通常位于胃窦、胃体、胃底黏膜的表面和小凹内,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有特意黏附因子与胃上皮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2]。残胃是由于切除了胃窦以及部分胃体使幽门螺杆菌失去了正常的生存环境,胃酸性环境改变,使之幽门螺杆菌感染减少。

    幽门螺杆菌从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胃癌的演变过程中看,它的感染起着重要作用。从术后胃感染情况看,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相对严重,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较轻,炎症加重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的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因子。空泡毒素使胃上皮细胞空泡变形坏死,后者可使细胞凋亡和增生;幽门螺杆菌能引起局部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激活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补体反应引起为上皮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导致为上皮细胞的炎性反应。

    手术方式毕Ⅰ式、毕Ⅱ式加布朗吻合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毕Ⅱ式,没有文献证明,推论可能是前一个术式接近正常的结构,很少有肠液反流,微环境没发生太大变化,感染几率就高,后者在胃镜下观察,可见较多的肠液反流,使之微环境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幽门螺杆菌的生活环境使之不宜生长,感染率下降[3]

    综上残胃胃炎感染的轻重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胃炎发病相对加重。要提高胃术后的生活质量,就要控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7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