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 > 2009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1783782
急性心肌梗死Q-Td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5日 贾耀勤 杜琼颖
第1页

    参见附件(1479KB,2页)。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6-0181-02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d动态变化及其规律。方法:以200例正常人作对照,观察分析2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7天,第14、21及28天的心电图。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以发病后第2天(65.18±)及第3天(63.18±28.51)为最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第2~3天的Q-Td峰值可作为预测病情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离散度;Q-Td

    急性心肌梗死后,离散度(Q-Td)较正常人明显增加,且与室性心律失常、死亡、泵功能等密切相关。本文对2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旨在探索Q-Td的演变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3年5月~2007年5月本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0例。依据WHO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入选病例为发病24h内入住本院,除外电解质紊乱、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大、安置起搏器治疗、行溶栓治疗,且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病例[1]。其中男168例,女42例,年龄43~88岁,平均(64.66±8.66)岁。另选性别、年龄相配的2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入CCU病房后作心电监护。每天做17导联(Ⅰ、Ⅱ、Ⅲ、aVR、aVL、aVF、V1~V9、V3R、V4R)心电图。走纸速度25mm/s,每份心电图至少有6个导联能清楚显示T波终末部,显示不清的病例予以剔除。由同一心内科医师进行分析测量。第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若出现U波时,一般取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作为Q-T间期终点。以不同导联最长的Q-T间期减去最短的Q-T间期即得Q-Td。

    1.3 统计处理:采用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作t检验。

    2 结果

    2.1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正常组第1天的Q-Td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见表1。

    2.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第1~7天及第14、21、28天的Q-Td演变:见表2。

    本文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第1天,Q-Td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据国外文献报道,正常组的离散度为30ms,急性心肌梗死的离散度为56ms;急性心肌梗死后,Q-Td呈动态变化,在发病的第2~3天达到峰值,而后迅速下降,第5天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至第4周接近正常。本文结果与之大致相符。

    急性心肌梗死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2]。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的不均一性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Moreno等的研究表明,Q-Td同样可以反映心室复极离散度。由于心肌细胞复极本身的演变过程,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的第2~3天,其Q-Td最长,第5天后呈下降趋势,直至正常。这一情况表明,Q-Td的演变与临床表现是一致的[3]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d明显增大者,应提高警惕,严密监护2w,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的第2~3天。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3~292.

    [2] Hu HV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7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