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 > 2009年第9期
编号:1178055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时顽固性呃逆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25日 《中国保健》 2009年第9期
     【中图分类号】R2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9-0325-01

    顽固性呃逆在脑卒中时较常见到。持续性呃逆可加重患者饮食困难、疲劳和精神萎靡,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缺乏、水电解质紊乱、身体质量下降、抑郁和呼吸抑制等,使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期显著延长。其原因较复杂[1],既可是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干特别是延髓损害引起,亦可是其他原因如电解质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在病初就出现者,常见于延髓受累引起,因此,治疗时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同时不能忽视对症治疗。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时顽固性呃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于2006年1月1日~2009年1月1日全科脑卒中时发生顽固性呃逆的患者48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8~78岁,呃逆持续时间为2~6d。

    1.2 效果评价:治愈:呃逆完全缓解。好转:呃逆发生次数较前减少1/2以上。无效:呃逆发作次数无减少或有所增加(第4天评价)。

    1.3 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36例,好转9例,无效3例,有效率93.8%。

    2 治疗方法

    2.1 异丙嗪、氢溴酸东莨菪碱足三里穴位注射:选取足三里穴,取异丙嗪25mg、氢溴酸东莨菪碱0.25mg,分成等量两侧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法,是以中、西医理论为基础的辨证与辨病同时进行的方法,其作用原理即同与中医传统针刺,通过经络起作用,同时又结合现代医药学原理,通过神经传导、体液调节而发挥效能。中医认为呃逆为胃气上逆而致,属足阳明经病证,取胃经合穴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作用,而足三里穴又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异丙嗪、氢溴酸东莨菪碱除穴位刺激外,还可镇静、营养和调节交感神经,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调节胃肠,充分发挥综合效应。应用时注意两药的禁忌证及不良反应。

    2.2 指压翳风穴:指压翳风穴治疗呃逆是通过疏调三焦之气而产生治疗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翳风穴深处有面神经、迷走神经和耳大神经分布,刺激该穴位能反射性地抑制迷走神经和膈肌的异常兴奋,缓解膈肌痉挛,平息呃逆。方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医者以拇指、示指、中指按压翳风穴(位于耳垂后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之间的凹陷中),轻症以中度按压法,使病人感觉发胀、疼痛为度,每次按压持续1min以上;重症久呃不止者,按压手法应重而强,使病人咽喉发紧,口中分泌唾液,有难以忍受之感,每次按压持续3min以上。

    2.3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可通过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反馈性影响中枢神经,使膈神经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解除隔肌痉挛,终止呃逆发作。用法:利多卡因50~100mg肌肉注射或50~100mg加入至5%葡萄糖液40~100ml中静脉注射。

    2.4 氟桂利嗪:氟桂利嗪为非选择性钙通道阻滞药,能抑制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使肌细胞兴奋-收缩脱耦联,从而使膈肌舒张,呃逆停止。用法:氟桂利嗪胶囊10mg,Po,qn。待呃逆停止后再服药巩固2d。

    2.5 阿普唑仑:阿普唑仑治疗呃逆的机制可能是:一方面通过减弱脑干网状结构对脊髓中突触前抑制,达到抑制多突触反射目的,从而呈现出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进而缓减平滑肌、膈肌痉挛,使呃逆停止。另一方面,通过中枢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作用。用法:服用阿普唑仑片0.4mg,每天3次,3d为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 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669问[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1998:469.

    [收稿 2009-01-12], http://www.100md.com(范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