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中医药》 > 2001年第12期
编号:11086741
原发现血小板少症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1日 《家庭中医药》 2001年第12期
     (一)

    编辑同志:

    我女儿于1999年得了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直用中药控制病情,始终未见疗效。医生,我女儿的病是否非常严重?我在这悲伤中,唯有向你们为我女儿求医问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能否给我详细介绍一下?

    读者 黄 钰

    黄钰同志:您好。

    来信收悉。就信中所提问题答复如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以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或其他部位出血,化验室检查有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骨髓中巨核细胞质与量的改变等为主要特点。

    本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多见于儿童,性别差异不明显;慢性较常见,多发于成人,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3倍。本病属于中医的"血证"、"虚痨"、"紫斑"范畴。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免疫因素:本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多数患者血液内有抗血小板抗体存在,因此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故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2、脾脏因素:脾脏在本病的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患者脾脏内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即可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其浓度要比血浆内高10~20倍,同时脾脏又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3、血管因素:患者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量减少程度不成比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患者的血小板数虽增加不明显,但出血症状可明显减轻,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以转为阴性。这说明毛细血管脆性增高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并毛细血管脆性改变与抗血小板抗体的损伤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常与血热或气虚有关。如热邪侵入肌体,灼伤血脉,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即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或内脏出血等证(属实热)。反复出血又可导致精血受损,或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损伤脾肾之阴,均可导致虚火内生灼伤络脉,引起出血诸症(属阴虚内热)。若反复出血日久,气随血伤,可导致气不摄血,血不循常道,溢出脉外而出血(属气虚)。

    总之本病的发生与"火"和"气"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多采用清热、凉血、滋阴、补气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这些药物多有免疫调节作用。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2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旱莲草15克,丹皮12克,大青叶12克,丹参12克,仙鹤草12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8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