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中医药》 > 2004年第5期
编号:11085793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1日 《家庭中医药》 2004年第5期
     《广事类赋》记载着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一句名言,他说 “吾不能为良相,必为良医,以医可以救人也。”在古代文人中这句话是符合社会实际的,因为当时文人的出路是科举,一旦榜落孙山则狗屎不如。所以从幼-小读书开始,必读与《易》相关的一门医药课程。举例来说宋代大科学家沈括,他是仁宗进士,翰林学仕,后客迎州,由于参与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贬。晚年著《梦溪笔谈》,书中除记载着天文、历法、数理、生物等之外,很大篇幅阐述医药内容,如“药议”项记载44种药物形态,生长环境,采集、配伍、药理、制剂等知识。他说“凡人饮食及服药,既入肠,为真气所蒸,英精之味,以至金石之精者,皆随真气洞达肌骨。”还将多年收集到的秘法验方集成一册,命名为《沈存中良方》或《良方》。

    与沈氏同时代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苏轼,也是仁宗进士,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几度被贬,也就是在不得意的时期,将搜集到的良方加以汇集。被后人并入《沈存中良方》之内,世称《苏沈良方》或《内翰良方》。

    还有一位文官著称的文彦博,官至宰相,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在居洛阳时与富弼、司马光等13人,用白居易 ”九老会”的故事,品酒赋诗取乐,谓之”洛阳耆英会”,成为反对“变法”的大本营。他出将入相50余年,坚持着养生保健功夫,精究医药,钻研《素》、《灵》经典,提出药物各有准性的见解,他说只有识其准性,方可用之得当,效若通神。每药皆发明准性,因为后人不能悟解,反多画蛇添足。著有《药准》八卷(已佚)。

    以上足见,古代文人知医并不是罕有的。正如《宋会要辑稿》中说的 “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纵观历史,从张仲景任太守,巢元方任太医博土、王焘初任徐州司马,后迁邺郡太守,王肯堂任翰林院招讨。当然儒子兼行医者,举不胜举。无非说明当时兼医是儒人的第二出路罢了。, 百拇医药(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