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谚语
编号:11719843
中药谚语集锦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日 《家庭中医药》 2008年第12期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大量医学谚语、特别是中药方面的谚语涉及到采集、鉴别、功用的各个方面,对于指导中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一、采集与来源

    “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茎叶宜在夏;花采舍苞中;采集要合理,资源永利用”;“解表草药路边坡,利湿草药湿地多,清补中药深山谷,通络藤本密林窝”。这两首谚语总结了各种中药采集的最佳时间与最佳地域。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指出茵陈采集的最佳时间是农历三月,过时不但功效迥异,甚至完全失去药用价值。

    “知母好刨,就怕拔毛。”指出了采收知母时应注意的问题。

    “黄牛有病有牛黄,”指出了只有生病的牛才可能生有牛黄。

    二、识别、炮制与用量

    “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简明扼要地道出了西洋参的特征。

    “雄黄见火毒如砒。”指出了炮制雄黄时切忌火煅,煅烧则会分解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有剧毒。 “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提示我们临证不可贸然大量应用细辛,一般不宜超过1钱(即3.125克左右)。

    三、功用与主治

    “有毛能止血(如紫珠草),有刺善驱风(如钩藤),肿节治跌打(如九节茶),粘潺拔毒功(如木芙蓉),藤茎黏风湿(如海风藤、络石藤),中空消水肿(如通草、木通),花叶能升散(如桑叶、菊花),子实专下行(如苏子、枳实),麻辣治蛇咬(如两面针、九里香),芳香功止痛(木香、沉香、香附),酸涩可收敛(如五倍子),甘味补气雄(如黄芪、甘草),苦寒泻火热(如黄连、大黄),辛辣善温中(如干姜、胡椒),咸味能软坚(如海藻、昆布),质重能镇静(如珍珠母、龙骨)”;“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这两段谚语指出了中药形状、性,味与治疗作用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识得千里光,全家不生疮”;“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眠”;“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若遇着,一似手拈拿”;“寻得千里光,不怕生疖疮”;“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铁脚成灵仙,沙糖加醋煎,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要松”;“经常吃山楂,降脂又降压”;“血虚夜不眠,煮粥加桂圆”;“常服决明茶,通便降脂还降压”;“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常山与草果,摆子(疟疾)无处躲”;“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适用于胎动有热者)”;“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若要皮肤好,煮粥加红枣”;“半夏为治妊娠恶阻之圣药(习惯性流产者最好不用)”;“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

    此类谚语甚多,把一味药物的主要功用与价值,描述的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使人容易记忆。

    (编辑 郝近大), http://www.100md.com(孙清廉)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