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2年第6期
编号:13179305
试论针灸以“和”为贵思想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2年第6期
针灸原理,调和阴阳,调和气血
     关键词:针灸原理;调和阴阳;调和气血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6.040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6-0085-02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和”(龢)起初指音乐和谐,如《老子》中的“音声相和”,后被逐渐引申,如许慎《说文解字》曰:“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和,调也。”《周易·乾卦》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总之,“和”是指事物间的一种和谐而统一的秩序,“保合太和”即是最高的和谐。“和”思想对针灸医学有重要的意义,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尤为突出,本文试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及气血五方面作一探讨。

    1 调阴阳

    《灵枢·根结》指出:“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说明针灸具有调和阴阳之作用,使人体精气充沛,精神内藏,达到“以平为期”之治疗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生之本,本于阴阳。”即人体生命活动本源于阴阳的矛盾运动;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机体保持阴阳相对平衡的结果。但自然无恒顺,人体无恒平。若阴阳失衡,则百病由生,出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等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灵枢·寿夭刚柔》云:“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