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2年第7期
编号:13178647
对《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的气化阐释(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2年第7期
     若水津虚损,气无所化而致气虚,肺则无水以济、无气以动,而致痿咳;下则由于肺气虚、肺失制节、肺气不达于下而闭结;外则水阴不能濡于肌肤,卫阳无阴以柔敛,郁热蒸于卫表。

    若水邪内停,则气机运行失常而气滞。气滞则加重津液在体内外的停滞:外则太阳之气不能宣达而营阴郁闭,汗不得出;内则津液不能运化,聚生痰饮;反之,“气化于水,亦能病水”。若气虚或气滞不能升降出入,如肺之制节失肃,阳气不得降,肾气气化不行,可产生癃闭;肾中阳气虚,不能气化水液,也会产生痰饮、水肿和泄泻等。

    治疗上,若水津虚损,采用滋水阴以补气,如清燥救肺汤生津以补肺气,都气丸补水以益肾气;若水邪内停,采用治水邪以调气,如六君子汤用苓、夏以利水燥湿,肾气丸以苓、泽佐桂、附温化水饮。所以,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能明此理,亦就掌握了调气的关键。

    2.2 火与血互化

    关于血的生化,《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这表明血液的生化之源在于中焦脾胃;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的津液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但水谷精微中的津液究竟是如何“变化而赤”、“化而为血”的?《血证论》指出:“血者,火赤之色也;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血者,火化之阴汁”、“血生于心火”,《本草问答》中进一步指出:“血者……水交于火,即化为血也。”阐明了血是水火既济的产物,所以,“变化而赤”、“化而为血”乃是心阳布其水化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