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2年第8期
编号:13178052
证候要素概念刍议(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2年第8期
证候要素概念刍议,证候类型,中医基础理论
     关键词:证候要素;证候类型;中医基础理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8.003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8-0006-02

    近年来,中医学术界提出了证候要素(以下简称“证素”)的概念,并在证素的分布特征、组合规律等方面开展了较多工作,对中医证候的规范化应用及研究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有专家对证素的概念及内涵持有不同的认识与见解。目前存在对证素的异议不利于证素的进一步规范化研究以及临床推广应用。为此,笔者现从证素的概念、内涵及其与证型的逻辑关系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能够对中医证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证素概念的缘起

    1998年,田氏[1]明确提出体质、病因、病位是形成证候的三大要素,认为只有运用这3种要素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够得出规范的证候。2002年,朱氏[2-3]提出“辨证要素”的概念,并创立了以“辨证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该体系将病位与病性作为证候的基本要素和构成证名的主要元素,其中病位证素分为空间性位置和层次(时间)性位置,空间性病位包括表、半表半里、心、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鼻、耳、目、肌肤、筋骨、经络、胸膈等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