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3年第6期
编号:13162600
复合因素对小鼠病毒性肝炎湿热证的影响(3)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日 张志明 刘叶 林培政 李华峰
第1页

    参见附件。

     本实验结果表明,温病湿热证致病因素中生物感染因子是必不可少的;温病湿热证的本质中,“湿”性致病因子包括肥甘厚味和外湿环境,“热”性致病因子主要由各种因素所致内毒素血症,诚如薛生白所云:“热得湿而热愈炽,湿得热而湿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交合,其病重而速。”由此推测,温病湿热病证的致病机理可能是各种因素导致肠屏障功能障碍(太阴内伤),肠腔内细菌过度生长(客邪再至),致内毒素大量通过肠屏障进入机体,可直接对细胞的生物膜产生毒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可能通过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内毒素转导信号相关蛋白分子,导致TLR/NF-κBP65活化,下游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引起瀑布式级联反应,造成靶细胞或靶器官损伤,产生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

    因此,我们认为以饮食因素+气候环境因素+鼠肝炎病毒感染的综合因素进行造模,所复制的模型较为理想,无论是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温病湿热证特征,且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郭谦亨.温病述评[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6.

    [2] 刘叶.清热化湿透表法干预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免疫损伤的机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3] Domenico Ferro, Andrea Celestini. Francesco violi hyperfibrinolysis in liver[J]. Disease Clinics in Liver Disease,2009,13(1):21-31.

    [4] 吴仕九,杨运高,佟丽,等.中医湿热证证候模型的应用研究[J].中医杂志,2001,42(9):553-559.

    [5] 吴智兵,彭胜权,舒彤.湿热环境在湿温发病中的作用机理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2):45.

    [6] 周燕萍,高清华,李华锋,等.3种温病治法对温病湿热证模型血浆ETX、血清TNF-α、IL-1β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8):1567.

    [7] Lutz Hamann, Cordula Stamme, Artur J Ulmer. Inhibition of LPS-induced activation of alveolar macrophages b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LPS-binding protein[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2,295(2):553-560.

    (收稿日期:2012-11-02,编辑:华强)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