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4年第5期
编号:13129796
吴深涛对浊毒的新认识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日 廉洁 吴深涛
第1页

    参见附件。

     关键词:名医经验;吴深涛;浊毒;中医病因和病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5.034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5-0104-02

    关于浊与毒,古文献乃分而论之,今人常将其并称。随着近现代解毒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和效验,中医浊毒致病观渐为学者所关注,但有关浊毒的中医学内涵、致病理论的界定等方面尚多歧义。笔者导师吴深涛教授长期从事浊毒临床与理论研究,认为厘清浊毒之古今内涵,运用中医方法学研究浊毒之成因和发展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能系统揭示现代浊毒特异性病理变化和发展规律,有利于确定其在中医病机理论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对深入辨识一些疑难杂证,提高疗效,乃至创新和完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上都有裨益。兹整理介绍如下。

    1 浊毒之经义

    1.1 浊

    1.1.1 生理学涵义 浊常与清作为代表阴阳性质的物质,其范围广泛,如水液的清与浑,气之天气与谷气、卫气与营阴,水谷之精微与糟粕,血气之厚薄虚实等,如《灵枢·卫气失常》曰:“血之多少,气之清浊。”总之,从生理角度而言,浊为化生精微之前物质,继赖脾胃升清降浊,化生精微而奉周身。

    1.1.2 病理学意义 浊代表了病邪的浓厚晦滞之特性。如《灵枢·逆顺肥瘦》有“此人重则气涩血浊”、《素问·气厥论篇》“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灵枢·阴阳清浊》“清浊相干,命曰乱气”等即示病理之浊。吴师将其总结为由内外因致机体脏腑升降出入失司,谷气未得运化则蓄积而化为浊邪,继而壅滞气血损害机体。

    1.2 毒

    毒者,《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今人亦有“邪盛谓毒”之观点。以此论之,凡邪气者均可生毒性。故毒邪虽分为外毒和内毒,若论其源,则大多为各种致病因素为患而变生的损害之性,如古之外毒系指外感之毒,多因六气太过而生,如寒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