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4年第10期
编号:12641997
高血压从湿论治机理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10期
     高血压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常见证型主要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肝风上扰、痰浊中阻、瘀血阻络等,对高血压证型演变的一般性规律认识也逐渐趋于一致,即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阳虚,痰湿、瘀血可见于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5]。但实际上,脾失健运,湿浊内结,脾湿遏木,一可湿郁蕴热,二致肝失调达,进而气郁化火,火升风动,肝阳内扰,出现高血压。

    3 高血压病程、症状与湿相关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论湿时说“其性静兼,其德为濡”,湿为阴邪,起病隐匿,潜伏于内,积久乃发。高血压的发生有深刻的遗传背景,不少患者症状并不典型,与“湿性隐匿”相似;而且,高血压尚无治愈之策,一旦发生,就需终生治疗,故最大限度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是目前治疗的主要目的。美国高血压学会(ASH)强调高血压特征是“一种进行性心血管系统综合征”,高血压早期始于血压持续升高之前的隐匿性心血管损害,以后逐渐发展累积心、脑、肾、血管及其他器官。高血压这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表现具有湿的特征;而在此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的出现与参与,使高血压治疗更为棘手,显示了湿的兼夹性。

    有研究提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阳亢质和痰湿质是其两大基本类型[6]。《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因于湿,首如裹”的记载,《丹溪心法·头眩》提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痰源于湿,此由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发眩晕。朱丹溪在分析高血压造成“卒中”的机理时指出:“湿土生痰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2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