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29727
白塞病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文献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刘维 陈腾
第1页

    参见附件。

     2.8 方剂使用情况

    涉及方剂66首出现频次共计112次。其中成方31首,计64次,使用较多的是龙胆泻肝汤、甘草泻心汤,两者共占总频次的17.0%。自拟方35首,计48次,多为成方化裁而来,没有明确的归类标准,方中药物以清热药、补虚药为主。

    3 讨论

    白塞病属中医“狐惑”范畴。《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提出本病“皆湿毒气所为也”“初得状如伤寒,或因伤寒而变成斯病”,《金匮玉函经二注》云此病发生“非独伤寒变是证,凡热病者得生虫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提出“虚热”病因,说“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治虫者,治其标也,治虚热者,治其本也”。通过各代医家对病因病机和辨治的不断完善,至今临床已初步形成一套体系[5]。

    本研究共纳入58篇文献,整理归纳得到证型20个,其中湿热蕴毒、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湿热壅盛等证型最为常见,占总频次的55.4%。证候要素中湿热占41.4%,阴虚占18.1%,阳虚占12.9%。病位要素中肝、脾、肾占总频次的94.4%。由此可见,白塞病与肝脾肾脏关系密切。正如《金匮释义》所云“狐惑病者,亦是湿热蕴毒之病”,湿热毒瘀互结是白塞氏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