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5年第4期
编号:12613365
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研究现状(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5年第4期
     总之,多种研究手段和假说的提出有助于对寒热药性的理解。积极探寻中药的寒热药性的内涵,必将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 现代化客观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对中药寒热药性所造成的毒副作用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已明确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故药物的寒热药性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柴氏等[16]探讨了醋酸涂抹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该模型的治疗作用机理。隋氏等[17]通过实验说明寒热性中药成分对瞬态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TRPV1)功能的调节可能是寒热性中药临床上发挥寒热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但张景岳《类经·卷十四》指出:“药以治病,因毒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张子和也说:“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寒热是药物之两性,是对立互根之关系,药之治病,全凭药物性气之偏,调治人身之气的偏盛偏衰,使寒热(阴阳)复归于平和。不难看出,过热过寒都会使机体寒热不能平和,导致疾病重生,或发生新病,此可谓之“毒副作用”。也就是说,把握好中药寒热属性,对疾病防控有积极作用,但若控制不好,则机体势必会产生不良反应。从古至今,中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屡见不鲜,但多局限于中药的临床不良反应及毒理学的实验研究方面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