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7年第4期
编号:12999574
基于瞬时波强技术构建濡脉脉象图特征分析(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7年第4期
     2.2 瞬时波强各项参数差异性分析

    濡脉组W1、R-1st、1st-2nd、AI较平和脉组[5]减小(P<0.05),W2、PWV-WI增大(P<0.05),见表2。以各WI参数为因变量,BMI、age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结果:FW1=72.084,P<0.001;FW2=60.312,P<0.001;FNA=2.272,P=0.138;FR-1st=38.823,P<0.001;F1st-2nd=4.779,P=0.033;Fβ=2.029,P=0.160;FEp=2.288,P=0.136;FAC=1.336,P=0.253;FAI=157.781,P<0.001;FPWVβ=2.388,P=0.128;FPWV-WI=26.770,P<0.001。说明调整混杂因素BMI、age后,2组W1、W2、R-1st、1st-2nd、AI、PWV-WI的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WI图像采集寸口脉处。《素问·五脏别论篇》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体现了寸口脉的重要地位。脉象与心血管状态及循环功能直接相关[8],能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故在临床上作为推断疾病发展预后和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不可或缺。正如清代张璐《诊宗三昧》记载:“天地有灾,莫不载闻道路;人身有疾,莫不见诸脉络,故治疾犹要于测脉也。”

    濡脉表现为浮、柔、细,李时珍《濒湖脉学》言其“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其形成是因为气虚不敛,血虚不荣,无力推动血行和充盈脉管,而使脉管松弛软弱及脉形细小搏动无力,临床多见于虚证或湿困之人,如崩中漏下、失精、泄泻、自汗喘息等病证而致精血阳气亏虚者,或湿困脾胃,阻遏阳气,脉气不振者[4]。研究显示,濡脉脉图呈三峰波,但低矮,h1狭窄[9],取脉压力<75 g,振幅介于0.4~0.9之间,且浮取脉象图振幅>中和沉取脉象图振幅,左右脉波曲线振幅, 百拇医药(郑星宇 郭思薇 魏世超 骆杰伟 曹双双 林宁 叶振盛 郭苗苗 孟晓嵘 黄昉萌)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