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201
编号:13519392
基于相火理论探讨胆石症发病机制及防治(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1
     2 相火与胆石症关系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咽干,口苦,目眩。”胆主相火,胆失通降,郁火上炎,火生苦,故见口苦。火热灼伤津液,故出现咽干。“火与热异名而同类,热者火之渐,火者热之极”[3]。火热内生的来源主要有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肝胆主气机枢转,除饮食不节、体质差异等因素外,肝气郁结易导致内火产生,肝阳过亢,横逆犯脾,以致脾生湿热,清浊相混。湿邪进一步阻滞气机,可郁而化热;肝脾日虚,病延及肾,相火虚衰,肾之开阖失司,阳虚水盛,阳伤及阴,以致肝肾不足,肝肾阴虚。

    2.1 肝郁气滞

    《金匮钩玄》提出“凡气有余便是火”。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为肝郁;郁而化火,则为肝火;气盛肝旺,则为阳亢。“气火内郁”是郁热相火的发病基础,且有火郁迫阴倾向。胆石症患者多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故不能顺应肝“升发,条达,舒畅”生理特性,郁而化火,以致胆汁成分发生改变,胆汁代谢障碍,瘀滞日久,易形成结石,可见两胁胀痛、痛引肩背、胸闷太息、遇怒加重等症状。肝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故《古今医鉴·胁痛》有“夫胁痛者,厥阴肝经之为病也……若因暴怒伤触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