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保健与生活》 > 2004年第9期
编号:11083016
药物诱发的“抖抖病”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日 《保健与生活》 2004年第9期
     某些中老年人整天颤颤巍巍,手脚不自主地抖动,有时舌和口唇及下颌等处,也出现节律性震颤,情绪激动时则加剧,而睡眠时却消失。同时,关节活动失灵,动作缓慢,可因肢体肌肉僵硬而感到周身疼痛;站立时,头颈前倾,躯体前弯,股膝关节屈曲;行走时,以狭小慌张的步子向前奔走,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或转弯,面部缺乏喜怒哀乐的表情;话音很低;字愈写愈小,这在医学上称为“帕金森综合征”,即“震颤麻痹征”,又俗称为“抖抖病”。

    其病因错综复杂,迄今尚未明了。但多数学者认为,人脑中含有的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分别为抑制与兴奋的信息传递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平衡状态。可是当患有脑动脉硬化、脑炎、脑外伤疾病或一氧化碳、氰化物中毒时,多巴胺即会减少或缺乏,随之乙酰胆碱的兴奋性相应增强;于是便产生了上述一系列症状。大家熟悉的拳王阿里与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均罹患此病。

    近几年来,医药学家又发现,某些药物若使用失当和病人的特异体质也会诱发此病,现简介如下:

    抗精神病药 如氯丙嗪,(冬眠灵)、奋乃静、氟奋乃静、氟哌啶醇(氟哌丁苯),以及硫必利、舒必利、哌迷清等,若过量或持续使用,均可引起此病。主要是因为它们干扰了多巴胺传递信息的途径,并破坏了它与乙酰胆碱的平衡关系。

    脑血管扩张药 如脑益嗪(桂利嗪、桂益嗪)和氟脑嗪(脑灵、西比灵、氟桂利嗪、匹莫齐特)等,老年病人长期服用后,约有20%罹患此症。若有中风史者,其发生率竟高达50%,降血压药 如甲基多巴的生理代谢产物,会影响多巴胺合成酶的活性;又如利血平可影响多巴胺的吸收与贮存。它们使多巴胺的含量不足或缺乏而致病,故不宜长期使用。

    镇静药 如长期应用舒乐安定(艾司唑仑)与舒必利等,皆可诱发此病。

    抗胃肠溃疡病药 如有的病人用西咪替丁常规量,6日后出现乏力、头昏、两手抖动不止,第7日又出现双下肢抖动、不自主地摇头、颜面呆滞、发音不清、四肢张力增加,经停药治疗后,才恢复正常。

    胃肠推动药 如胃复安(灭吐灵、甲氧氯普胺)也会影响多巴胺发挥作用,而易导致此病。

    据观察研究表明,由药物诱发的震颤麻痹综合征的特点为:以老年人居多,女性又多于男性;从服药到发病,短者数日、数周,长者1—2年。其中以3—5个月最多,且发展迅速,尚伴有精神抑郁、焦虑、无法静坐等症。

    一旦发生此病、,通常应立即停药,多数病人在数周内,症状即会减轻,1—4个月可完全消失。但也有的短期数日,而长者达1年之久,才恢复正常。至于原患该病正在医疗中,又用了以上药物,使病情加剧者,只要撤去上述诱发性的药物,仍可继续治疗。, http://www.100md.com(汪宗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