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保健与生活》 > 2005年第10期
编号:11082887
心理咨询的五个“不等式”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1日 《保健与生活》 2005年第10期
     如今,许多原不把心理问题当回事的人,已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疾患,并产生了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愿望。但不少人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产生了一些曲解,使心理问题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心理问题≠精神病

    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释,问题就能顺利地解决;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透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混混沌沌虚度一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精神病是疯子,其实人们所说的精神病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绝大部分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 http://www.100md.com
    心理学≠窥视内心

    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治疗师,就让他猜一猜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许多来访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师就应该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师水准不高。其实心理治疗师也是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资讯,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行咨询与治疗。因此,来访者需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师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就像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都能打开,所以常常求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望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 百拇医药
    心理医生≠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医生当做“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然而,心理医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改变或作决定。来访者需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心理咨询≠思想工作

    来访者中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有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一女孩因强迫症痛苦异常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死钻牛角尖,想开点就会好。”也不让患者服药。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内心很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希望来访者能透过上述几个“不等式”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和工作方式,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与心理医生进行配合,帮助自己解除痛苦,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 http://www.100md.com(周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