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2744763
脾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国疗养医学 2008年第11期
     文章编号:1005-619X(2008)11-0687-01

    1资料与方法

    我们遇到2例脾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男1例,年龄42岁,不明原因左上腹不适伴贫血。女1例,年龄33岁,患者左上腹隆起,压之不痛,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2人均做CT平扫和加强扫描。

    2CT表现

    脾实质内可见较大低密度区,男性患者病灶直径约为4.8 cm;女性患者病灶大小约为5.0 cm,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囊状变。其中一人病灶内可见一条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持续性边缘强化,从边缘至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与正常脾组织呈相等密度,病灶中心有低密度区。两者均做手术,术后病理诊断:脾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3讨论

    血管瘤是脾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大小一般为2 cm以下,直径超过5.0 cm的血管瘤罕见。脾血管瘤可为全身血管瘤的一部分,可同时伴发肝、皮肤、骨骼等处血管瘤。病理类型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两类,往往无包膜。好发年龄21~50岁。由于肿瘤生长缓慢,故常无症状。

    脾巨大血管瘤除左上腹肿块外,常有左上腹不适或隐痛,同时常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脾切除后这些并发症往往改善。最常见和可怕的并发症为血管瘤破裂。所以,巨大脾血管瘤一旦发现往往主张手术脾切除。

    CT表现:肿大脾实质内见巨大低密度占位病灶,平扫密度可分为:①实质均匀性低密度影。②混合不均匀低密度影。③不均匀密度中有部分或大部分囊性密度影。④偶见病灶中有钙化影,呈斑点状散在分布或边缘条状钙化,或从中心向外周呈放射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持续性边缘强化。连续做动态扫描,可见到增强从边缘扩展到中心。延迟扫描病灶与正常脾呈等密度。病灶中仍有部分低密度区,此为血管瘤中部分血栓形成而致组织机化。

    4鉴别诊断

    4.1脾血管内皮肉瘤CT平扫和增强变化与脾海绵状血管瘤相类似,延迟扫描病灶完全或大部分被造影剂充填并且密度趋向和正常脾组织密度相等有助于海绵状血管瘤诊断。脾血管内皮肉瘤发生肝转移率较高,需与原发性肝内皮肉瘤脾转移鉴别。文献报告40%肝血管内皮肉瘤患者有二氧化钍、氯化乙烯或砷接触史,而脾血管内皮肉瘤患者均无这些外源性化学物接触史。

    4.2原发脾恶性淋巴瘤根据病史、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常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同时常伴有肝转移和或后腹膜淋巴结转移。

    4.3脾血管瘤伴有钙化的病例,需与脾错构瘤伴钙化鉴别 错构瘤钙化常常位于病灶中心,呈斑块或爆米花样钙化。

    (收稿日期:2007-10-15), 百拇医药(吴淑玲 冯翼飞 齐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