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生活》 > 2009年第10期
编号:11816029
善养心者长寿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0月1日 《健康生活》 2009年第10期
     古人重养心,对此,古代著名养生家都有论述:

    管仲说:“心之在休,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职分也。……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日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意思是说心好像一个国家的君主一样,耳目口鼻等九窍。犹如文武百官,是受心支配的。君主英明,百官尽职,国家就安定;若君主昏庸,百官失职,国家就混乱。人体也是如此,心是统帅一切的。

    苏东坡:“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这就是说病后康复并无灵丹妙药,唯一的妙方是“安心”静养。

    朱丹溪记载过这样一个心理治疗的例子: “一个女人许婚后,夫经商三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她无所病,但向里床卧,此思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解。”这就说明有精神因素酿成的疾病,药物难以治疗,必须采用以心治神的办法。

    以上各种说法尽管不完全相同,但其内容则是一致的,即像《内经》·素问中所说的:“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这里的“主”也就是人的“心”。
, 百拇医药
    既然“养心”是求得长寿的关键。那么“心”如何养法呢?古代养生学著作及养生学家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

    “仁者寿”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这“仁者”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这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大德必得其寿”。孔子在《中庸》中对此说得更加明确。

    “仁者寿”,即德者寿。谓道德崇高者可以长寿。出《礼记·中庸》孔子: “故大德…必得其寿。”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这是由于儒家特别注重个人修养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德的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德者寿的原因。儒家有“天佑说”、“情志说”等看法。以后者看法较为科学。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因此,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了这方面的情感矛盾,减少了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又给生理机制带来良好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明·吕坤《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寿”在形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
, 百拇医药
    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看到因大德而得其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烁。这就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安心处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里宁静。“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无私”,所以终日心平气和;因为宽厚待人,所以没有嫉贤妒能的忧虑。心里始终是泰然自若的。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的状态,就可以是“主”明心正,这就是养心的关键。

    “不动心” 孟子曾提出:不动心——寡欲——收心最后达到“养浩然之气”。

    色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诱惑。金钱、官位、女色都可能使人心动神驰,孜孜以求。孟子所说的“不动心”,即指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不受外界事物的引诱。做到“不以一得为喜”,也“不以一失为忧”。这样就可以保持内心的清净。古代养生学家庄子对于保持内心的清净尤为重视。他说:“清净为天下正”;又说:“平易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敌其德全而不亏。”清净来自对外界诱惑的无动于衷,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不动心”。

    凝神聚气 《医钞类编》中说: “养心在凝神,神宁气则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凝神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收心”,即专心致志,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这样可使精神静谧。驱散烦扰,排除杂念,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有助于保持神经系统的恢复。与凝神相反的则是多恩、多欲、多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生》里所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孙思邈的话从反面说明凝神对于养心所起的重要作用。, 百拇医药(朱本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