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4年第5期
编号:11081527
生命成本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4年第5期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两个家境贫寒的小伙子相约一起去远方的一座大山打柴,养家糊口的使命使他们干活丝毫不敢懈怠。返回路上,他们看到一个衣衫褛褴的老妇因为饥饿卧在道旁。一个年轻人视而不见只管赶自己的路,另一个年轻人取出身上的干粮拿给老人吃,而自己则整整饿了一天。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家人从井里打上来的水瞬间全都变成了金子。原来,他搭救的老妇人是财神化装的,是到世间来考察人心的。

    或许故事的本意是劝人行善,所谓“好心必有好报”。但转念想来,这个故事其实还有另一层寓意,那就是:我们做人总是要付出成本的。故事中的行善者为了救助老妇,不得不忍饥挨饿,就是他行善的成本。

    也许有人会说:坏人、懒人没有人生成本,因为做坏人只要为自己着想,做懒人可以贪图舒适。这种说法表面看似有理,实则偏颇。先说坏人(也包括自私自利的人),他们物质方面付出的成本确实很低,但在人生之路上得到别人的帮助也少,生活的烦恼没有人替他分担,坏事做过了头,还要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如此看来成本高不高?再说懒人,好像日子过得比别人舒适,但人太懒了,其能力就会受到限制,事业上必然少有成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学、失业的几率就无限增大,其做人的成本不同样可以把人吓晕吗?

    做人要有成本,一个聪明人自然不会惧怕付出人生的成本,但他懂得让这种成本获得有价值的收益,社会亦有责任使正向付出的人得到尽可能多的人生回报。以为一个人的付出必须完全彻底,不能存有丝毫私心,这种竭泽而渔的道德倡导总有一天会“走投无路”。原因很简单: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我们不否定有极少数人可以抵达道德的圣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使他们正向付出成本后获得应有的回报,超过那些被迫付出做人成本的人,其正向付出才会持久,我们的社会才能长久地前行。

    成本和收益,绝对不只是躲在经济学的教科书里。, 百拇医药(游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