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5年第1期
编号:11081289
探询心理 测验的误区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5年第1期
     心理测验已经成为公众中非常时髦的词汇,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打入“心理测验”一词,立刻会出现成千上万条信息供人选择。但在心理测验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严重影响心理测验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认识心理测验误区的表现形式和危害,对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心理测验,更好地发挥心理测验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理解心理测验的误区

    1.对功能理解的误区

    “你会作心理测验?那么我现在心里想什么你都知道吗?”这是心理测验万能论的观点;“我看心理测验没什么用,还不如街头算命的。”这是心理测验无用论的观点。不论是心理测验万能论还是心理测验无用论都是对心理测验理解的误区,是极端有害的看法。万能论会导致心理测验的滥用、滥用而最终妨碍心理测验的健康发展;无用论把心理测验打入冷宫,使心理测验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同样也阻碍它的健康发展。
, 百拇医药
    对心理测验功能的正确认识是:心理测验是一种科学手段,是当代心理学各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工具之一;它在人才选拔、职业指导、学校教育、心理缺陷的诊断及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等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理测验作为一种研究和应用工具,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所说:心理测验是可信的,但不能全信 ;心理测验是有用的,但不能完全依靠它。

    2.对结果理解的误区

    公众理解心理测验结果的误区在智力测验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15岁的小李和18岁的小张作了一次智力测验,得到智商(IQ)分探询心理测验的误区别为93和98。于是,小李自怨自艾地说:“难怪我比小张笨,他都快打满分了!”小李认为,IQ为98的人就一定比IQ为93的人聪明,而且认为 IQ满分为100分。

    小李对自己IQ的看法就可能降低他的自信心,减少他想成功的欲望,从而使他的成功可能性减少,更加坚定了对自己不聪明、不能取得成功的看法,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 http://www.100md.com
    3. 正确认识智力测验分数第一,智商(IQ)是通过智力测试工具对个体智力水平的一个估计。IQ 分数是一个范围,不是一个绝对分数。这个范围有多大是由测验的信度指标和被试总体的分布决定的。小李的智商为93只是对真实智力水平的一个最佳估计值。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可以计算出这个最佳估计值的可信范围,就是IQ分数范围。那么,小李和小张的IQ分数范围就可能重叠,也就不能完全认定哪一个聪明。事实上,小李和小张都为平常智力,同时,IQ100只是智商的平均数,而不是小李所理解的满分。

    为了估计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人们通常将智力按照智商分成一定的等级。如韦氏智力量表智商等级为:130 以上为极超常智力,120—129 为超常智力,110—119为高于平常智力,90—109为平常智力,80—89 为低于平常智力,70—79为边界分,69 以下为智力缺损。

    第二,智商只是检测智力水平的一个参考性指标,并不能完全、真实、准确地反映智力水平。首先,人类的智力表现是多方面的,目前,智力测验只能测量智力的某些部分。韦氏智力理论将智力分成言语智力与操作智力两大部分,相应的智力测验结果包括总智商(FIQ)、言语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我们作智力测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一个分数,给人戴上一顶聪明或者不聪明的帽子,而是为了了解个体的智力结构特点,更好地挖掘个体的潜力。其次,智力测验同任何测量工具一样会存在误差。智力测验常模样本存在抽样误差;测验成绩因测验动机、测验环境等因素影响的不同而出现误差。再次,个体的智力不是终身不变、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智力。因此,老师对处于发展成长期的中小学学生的智力测验结果一定要慎重对待,要用发展的眼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与动态评价,而不是一次测验定终身。
, http://www.100md.com
    第三,心理测验种类很多,不同的测验分数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每种心理测验有不同的适用人群,测验结果具有相对性。心理测验结果是与某一特殊人群相比较而言的,是 一个相对量而不是一个绝对数值。如智力量表有:中国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适用于16岁以上人群 ;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适用于6—16岁;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适用于 4—6岁半儿童。

    对其他类别的心理测验如人格测验、兴趣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等所得到的测验分数,也应该认真理解和把握,全面分析测验分数所反映的真实含义,从而有效发挥心理测验的功用。

    使用心理测验的误区

    1. 误用

    一位母亲说:“我这孩子,平时看起来也不笨,可学习成绩就是不怎么好,我想给他作智力测验,要是不聪明就不让他读书了,反正读也是白搭。”这里反映出这位母亲几种误用心理测验的表现:(1)目的错误。这位母亲用智力测验决定孩子是否聪明,决定孩子是否继续读书;认为智力测验成绩差就是不聪明,就会没有什么出息,这些都是错误的。实际上,使用智力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个体的智力结构特点,使个体能够全面认识自己的智力状况,并针对个体测验结果给予具体指导和建议,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以达到进一步开发个体智力的目的。(2)解释错误。这位母亲把智力看成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惟一因素,把智力测验成绩作为决定孩子能否读书、能否成功的标尺。其实,孩子的成绩好坏、成就高低既和智力有关,也受兴趣、动机及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孩子平时看起来不笨”,说明其成绩不好的原因可能更多的受到智力以外因素的影响,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价。
, 百拇医药
    2. 滥用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虽是一句顺口溜,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试在教育领域的泛滥程度。心理测验,如成就测验作为一种标准化的“考试”,主要用来测量经过某种教育或者训练后知识与技能所达到的水平,过多地使用“考试”手段会降低考试的效能。

    心理测验的滥用还有很多表现形式: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而撒网式使用,增加受试者的经济负担,影响整个心理测验行业的形象;使用没有经过修订的国外测验,用不适合国情的国外测验评价中国人群,得出误差很大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使用没有标准化的测验;使用没有科学基础的测验,这在互联网上出现的几率较大。因此,防止滥用心理测验是对心理测验专业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

    3.乱贴标签

    公众中有根据心理测验结果给人乱贴标签的误区,危害严重。有人因为某人的智力测验分数较低就称其为“傻子”、“痴呆”;根据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结果就视其为“有问题”的人。这一方面体现了公众不了解心理测验的功用是为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服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众不能正确理解心理测验结果,忽视心理测验结果可以对当事人的心身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忽视乱贴标签甚至有把当事人逼上绝路的可能;同时,这样做是对个体的不尊重,同时侵犯了接受心理测验者的隐私权,违背了心理测验的保密原则。
, 百拇医药
    心理测验具有辅助诊断功能,如智力测验可用来评估脑损害后的脑功能受损程度,辅助诊断精神发育迟滞等。但是我们不能就用心理测验来作诊断,来决定个体是否有“精神病”等。在临床工作中用心理测验来作诊断时,必须结合其他临床资料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但可以用心理测验来验证临床假设及作功能评定。互联网上心理测验的误区目前,互联网上心理测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在互联网上接受心理测验的人的心态也各种各样,使得互联网上心理测验误区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而复杂。第一,发布大量的没有经过科学研究的心理测验,导致公众对心理测验的误解。第二,违反心理测验内容保密原则,公布一些已经经过科学研究的纸本心理测验的具体测试条目,使这些测验面临失效的危险。第三,公众更加容易不加选择地接受心理测验,增加滥用的机会和乱贴标签的机会。所以,我们在看到网上心理测验迅速、方便、便宜等优点的时候,更加要注意网上心理测验的局限性,谨慎选择网上心理测验。目前,网上心理测验主要是以文字、图形为主,不能直接进行操作测试;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不能对个体的测试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直接观察;网上心理测试结果推论比较机械、绝对化,不能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其结论往往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只能作为参考。

    因此,当我们使用心理测验尤其是用心理测验作某些重大人生决策如文理分科、职业选择、判断婚姻质量、智力水平的全面评价时,更应该选择与心理测验专业人员面对面的测验方式,以保证测试质量。

    总之,心理测验是一种科学手段,要发挥心理测验的作用,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使用心理测验,避免进入心理测验误区。培养合格的主试,选择合适的心理测验,谨慎地对待心理测验结果,普及心理测验知识是消除心理测验误区的必由之路。, http://www.100md.com(蔡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