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5年第11期
编号:11081196
苦心于“珍品”的得与失……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5年第11期
     几年前,有位熟人怀抱一件用多、层旧报纸包裹的东西找到我。他神秘地对我说,这物件要么就是价值连城,要么就是一文不值,希望我帮忙找一位懂文物古董鉴赏的行家看看,鉴别一下这物件究竟是真货还是赝品,价值几何。我喜欢舞文弄墨,熟识文物部门的一些同志和古玩爱好者,我打电话请来一位古董玩家。这位玩家痴迷文物古董多年,收藏颇丰,经验丰富,在本地古玩爱好者圈子有很多些知名度和权威性。他小心地展开一层层包裹着的旧报纸,展现出来的是一张旧得几乎拿不上手的黄纸卷儿,但上面的字迹、印章清晰可认。他几次把近视眼镜摘下擦拭,通过厚厚的镜片反复仔细观看,又询问了此物的来路,思考良久,并非卖弄地对我们头头是道地分析起来:这是件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向皇上宋高宗禀报军情的文书,后人作伪,很难仿造这样的机密文书,一般都是假冒前人的诗文题款;再则,这件“东西”若是从皇宫里带出来的,来路正规可靠,因此可以断定为真品。

    熟人听了,连连称是,喜不自禁,当场就邀请我们同去酒楼喝酒庆

    贺。还说?出手卖了大价钱,还要请我们豪饮。

    据说,这位熟人回到家后,惶惶不可终日。他把宝物放在哪里都觉得不安全,还担心虫咬、霉变,拿出来又怕弄毁了。另有古董收藏者闻之想去见识见识,开开眼界,他都不肯示人。他一心一意想找个大买家,想出人生大事的成败固然举足轻重,但小事上的得失处理不当,也足以搅得人心神不宁。看这位作者笔下描述的家有“珍品”者,如何为其“宝物”手却又不敢展露,真是左右为难。天长日久,就再?没?人问津他那“宝物”了,甚至还?人怀疑他是在欺骗人,手中根本就没?什么真东西。

    不久,市文物局邀请国家文物局的几个专家来我们这儿为周边区域的国家文物作鉴定。我将此信息告诉了这位熟人,让他把“宝物”顺便捎去再作个权威性的鉴定。为预防闪失和不测,他包车亲自送了去。专家们似乎并没有多看,便一致认定它是件赝品。这位熟人根本不相信,气恼地说专家们不识货。安静下来后,他想自己千方百计才得到了它,花了那么多的心思、精神,细致地打理它,寄以厚望,把希望和许多慰藉、快乐都寄托在它身上,而现在就凭专家们的一句话,一会就瞬间改变了,希望就这样破灭了。失望之极,他沮丧地说“谁要谁就拿去吧”,从此再也不和文物古董打交道了。

    由此可见,一件“文物”的真伪折射出人的心态,得而复失,不是物件本身,甚至不是物件真正的价值,而是人对珍品的态度。得失相随,本是平常事,但却招致当事人那般患得患失,没有时想得到,得到了又怕失去,甚至还想多多益善。不仅忙着追求提高“高附加值”,又惟恐“宝物”受损,终日提心吊胆,这心灵怎能获得安宁?生命怎能不遭受劳累和痛苦?

    另眼看待得与失,关键是要保持一份纯洁自然的心态。对待得与失带来的心境上的悲喜交,关键要看当事人是否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和承受。看透了得失的人,就少有烦恼和浮躁,生命就会跳出唯“物”所困的框框,精神上就会活得洒脱,内心就会有些宁静。, 百拇医药(黄寨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