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06年第9期
编号:11185311
论轻视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1日 《心理与健康》 2006年第9期
    在一次心理治疗培训班上,主持人请每个学员介绍自己的姓名。有人提议是否也连同介绍一下自己来自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等等,主持人没有同意。她说:介绍姓名就足够了。

    那是一次学习如何理解他人的培训班,办得很成功。很多参加培训的人感到,他们不仅学会了一些交流的技巧,而且还在心中增加了几分爱心。

    事后有人问主持人,为什么当初只让大家介绍自己的姓名呢?

    主持人回答说:介绍的内容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轻视与被轻视,比如我们中间有人来自大城市,有人来自小城镇,前者也许会不知不觉地轻视后者,这显然对学员间的交流不利。

    原来是这样!这位主持人对人心的揣摩真是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了。平心而论,不管我们是多么崇尚众生平等,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些高与低、贵与贱的评判,都会在一生之中因为某些原因轻视过他人或者被他人轻视过。这些原因,往往是那些我们理智层面不在乎、但非理智层面却很在乎的东西。

    轻视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城里人对乡下人、劳心者对劳力者、开汽车的对踩三轮的、有钱的对贫穷的、世袭贵族对暴发户等等,任何人和任何与人有关的事物都可能是轻视链中的一环。

    没有人愿意被人轻视,也没有任何一个善良的人愿意轻视他人。但问题是我们可能已经轻视了他人而不自知。而且,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在轻视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变成了孤岛。

    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才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一只鹰的生命,所以他的信奉者才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坦然和勇气。

    众生平等不仅仅是一种信念,还应该是一种持久的情感和终身的实践。

    一个人哪怕有一点轻视之心,那他若不是被泥潭所淹没,就会变成淹没他人的泥潭。

    , 百拇医药(曾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