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康复》 > 2005年第7期
编号:11079712
上海科学家发现糖尿病的“中国标记”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1日 《康复》 2005年第7期
上海科学家发现糖尿病的“中国标记”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项坤三教授和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贾伟平教授,从北京捧回一个重量级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体脂、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一直以来,“大块头”被医学界公认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集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或腹型肥胖于一身者)的一个显著标识。令人不解的是,我们的“块头”远远够不上欧美人的“规模”,为什么发病的情况一点也不少?难道东方的肥胖与外国人的不一样吗?有什么方法能够方便易行地将那些重点人群尽早“找”出来,以便及时应对呢?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项坤三院士、贾伟平教授手中一项前所未有、浩瀚而繁琐的“工程”。早在1993年,项坤三院士有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就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也是此领域中最高的国家大奖。而以一位科学家的学术敏感,项坤三院士当年就提醒学术伙伴们:“看着吧,5年以后,‘肥胖’一定是个热点。”贾伟平教授对这句话的印象尤为深刻。

    自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建立内分泌代谢科到成为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以来,项、贾二位教授就铆住了这个课题。他们说,“尽管我们是搞基础、基因研究的,但如今应更关注临床,关注实用,关注我国病人的特点。”为了能够细致到从测量人体各部位脂肪分布入手,进行肥胖“特异性”的研究,也为了能够拿出一套与国际技术接轨的大样本数据,说明中国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现状,项、贾两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启动了填补国内空白的开创性工作。他们首先在上海选择了两个社区,依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详尽标准,为近6000个随机抽样的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入户调查,同时进行包括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内容的随访检测。之后,又率先采用磁共振手段,在临床上展开脂肪测量对比研究。

    通过10年的不懈努力,课题组终于完成了包含“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依据-治疗标准-预防原则-相关疾病关系”的一组研究,明确了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现状,指出:上海20岁以上人群中有1/5患高血糖,超过1/3的人患腹型肥胖,将近1/10的人患代谢综合征。对此,贾伟平教授风趣地说:“这里有一招识别本领。你们可留意看看周围有没有大腹便便而臀部、大腿部却不太肥胖的人?若有,你就大胆告诉他或她——别以为现在血脂、血糖都还可以,千万当心糖尿病啊!”

    为了揭示“大肚子细腿”与疾病的关系,并且能够在同一技术平台上与全球同道对话,项、贾两教授还在国内第一个建立了被誉为国际“金标准”的“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通俗一点讲,就是用来精确检测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技术。

    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换来了完美的结果。研究证实了国人超重或肥胖、糖调节异常以及糖尿病患者, 身体中都存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而腹内脂肪会造成胰岛素“出工不出力”,大腿部脂肪则对胰岛素敏感性有保护作用。这一成果被视作唯一齐全的“中国资料”,为国际糖尿病界所广泛引用。同时还证实了,中国人体重指数≥23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增加2倍,这为重新修订“肥胖诊断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

    专家们提出的国人腹内脂肪较轻、程度增加即已发生了较高的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观点,对制定预防疾病方案具有指导意义;自后在尖端技术的支撑下,课题组重新定义了“比照参数”,建议凡符合“体重指数≥25,高血压、糖尿病或前期高血糖、血脂异常”4个条件中的任何3条者,即可戴上代谢综合征的帽子。这样“腹内脂肪较多”成了我国易感人群的脂肪分布特点,而代谢综合征的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平方)的“风险线”,也从外国人的“25”降为更符合我国实情的“23”。

    “中国标记”为疾病的诊断更简易确切,更符合国人的特点,具有学术性和临床的见解。尽管如此,项、贾两教授仍谦虚地表示:现在的研究成果仅是阶段性的,对于糖尿病、代谢综合症将开展进一步研究,以揭示更多秘密而造福人类。, 百拇医药(桂 岚 顾海鹰 徐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