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康复》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079538
“假冒”心脏病之突发心悸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日 《康复》 2006年第1期
     女性案例:

    在外企工作的年轻女孩小蕾,半年前晋升为部门副主任,工作压力也随之大增。3个月前的一天,小蕾和男友一起逛街时,突然感到心前区不适、胸闷、呼吸不畅、全身颤抖,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可没一会,不适症状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此后,小蕾不时出现“状况”——先是胸闷、焦虑不安,随后心跳加快。去医院检查,心电图未见异常,也未查出心脏病的迹象。可小蕾总是担心自己的“心脏病”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发作,从此再也不敢只身出门,也不敢独自在家,害怕发作的时候没人帮助。如此这般,小蕾的生活自然越来越混乱。

    男性案例:

    葛先生年近40岁,是一家公司的副总,在公司里以能力强而出名。半年前,他正在书房看书,突然感到心跳得很快,呼吸费力,全身发抖,竟从沙发滚到了地上,一种可怕的想法顿时涌上心头:心脏病!于是,他赶紧到医院进行检查,但查了多次都没有发现问题。就在他以为自己的身体平安无事的时候,在一次聚会中,因与邻桌发生争执,突然又出现胸闷、焦虑等难受的感觉,同伴只得将他急送医院。这次葛先生不敢大意,请假在医院里住了整整一个星期,但还是没查出问题所在,于是,索性请假在家,不敢外出,害怕自己又突然“心脏病发作”。
, 百拇医药
    原来是心悸发作捣的鬼

    小蕾和葛先生都因几次“心脏病发作”却未查出病因而担心不已,最后,在亲人的陪伴下去了当地的心理诊所。心理医生会诊后,得出了同样的诊断结果:患者由于工作压力大,每天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加之长期工作劳累,造成心理负担过重,从而突发“心悸”。

    所谓心悸,就是惊恐、焦虑、害怕等一系列不良情绪所引起的心跳加快,由于发病时的症状和心脏病类似,所以,常被误认为是心脏疾患。

    引起突发心悸的原因除了工作压力以外,也可能由于感情等问题产生悲伤情绪,还会出现紧张、头晕等症状。但不管怎样,很大一部分心悸突发者没有器质性病变,完全是由于情绪极度紧张造成的假象。资料显示,单次出现的心悸发作非常多见,至少有35%的人有过一次心悸发作的经历,但此后并无任何不良后果。

    测一测,你有心悸发作吗
, 百拇医药
    如果出现下述情况,则可能是心悸发作:

    一、两次或多次的恐惧和焦虑发作,来得突然而且没有明显的原因。

    二、心悸发作往往表现为不连续的极端害怕和焦虑。症状突然出现,十几分钟内达到高潮,几十分钟后发作结束。

    三、在典型的心悸发作期内,测一测你是否有下述症状当中的四种及四种以上:

    1.心跳加速、狂跳或心律不齐。2. 大量出汗。3. 浑身发抖或手发抖。4. 呼吸不畅。5. 感觉像要窒息。6. 胸闷。7. 胃部不适,欲吐。8.头发晕,有轻飘感,或者有立即昏厥感。9. 觉得身边的一切都不真实。10. 感觉失去控制,或要发疯了。11. 有濒死感。12. 浑身麻木或嘴部及指尖有麻刺感。13. 觉得冷或者发热。

    对付突发心悸有两招
, 百拇医药
    首先使用药物控制症状,继而通过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来改善患者对心悸发作的期待性焦虑,最后进一步分析焦虑背后的心理冲突,设法找到并解开心结,彻底消除心悸发作的根源。

    让患者了解心悸发作的性质是关键。由于此病症状起源于心理冲突,这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一般不会造成精神疾患,更不会因心跳快而置人于死地。其次,还须让患者懂得,对焦虑、惊恐等情绪和躯体症状的过分注意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症状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尽量投入到力所能及的工作中去。即使在家里,也应适当从事家务劳动和娱乐活动,转移对焦虑、惊恐的注意。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心悸发作效果明显。对发作不频繁的病人,短期使用抗焦虑、恐惧等药物治疗会有所帮助。例如阿普唑仑有较好的抗惊恐作用,且对轻、中度抑郁有效。对伴发严重心悸者,可选用氯硝安定,但用药必须在症状得到控制后的3个月~4个月内中止。
, 百拇医药
    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要怕什么做什么。医生可向患者解释,心悸发作其实是一种心理感受,它的真实病症是很轻的。通过耐心倾听、支持和保证等治疗手段,患者可暂时稳定、缓解心悸发作的症状。

    2.跑步疗法:指导病人作循序渐进的规律性跑步。一般而言,跑步治疗较药物治疗起效慢,退出率较高,但疗效相当。尤其应注意,在最初4周,要使病人开始规律的跑步相当困难,只能在亲属陪伴下实施锻炼计划,随着锻炼计划的进行,大多数病人能坚持下来,并取得满意疗效。

    3.腹式呼吸控制情绪:腹式呼吸放松法是一种慢节律的深呼吸,与胸式呼吸不同的是,吸气时腹部是向外鼓胀的,而呼气时腹部则向里收。练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感觉上(如感觉肺部的扩张与收缩,空气的进与出,腹部的运动等),由于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感觉上,练习者就不太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了。, http://www.100md.com(胡祥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