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09年第2期
编号:11749113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变迁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日 《上海医药》 2009年第2期
     摘 要 目的:近年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患者基础疾病的种类、致病菌、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本文归纳整理相关文献,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方法:归纳整理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虽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水平在提高,抗生素及外科的治疗有了更好的进展,但死亡率仍然较高。既往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明显减少,静脉用药成瘾者、有瓣膜退行性改变的老年人以及人工瓣术后的患者在明显增加,金葡菌逐渐取代了链球菌在致病菌中的地位,致病菌的种类在增多。如何更好地诊断该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用量及疗程,适时的外科治疗对降低死亡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致病菌 临床变迁

    中图分类号:R5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2-0061-04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因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腱索、人工瓣、植入物等的炎症。1885年由William Osler 首先报道,在1906年,Libman医师第一次在这类患者的血液培养中培养出细菌,从而阐明了患者心内膜的炎症是由感染所致。最初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发病有两个很重要的条件:原有的心脏基础病变与病原体的感染。心脏的基础病变中,高速非正常途径的血流可直接损伤心脏的内膜,血流可从压力高的一侧经异常狭小通道到达压力低的一方,细菌容易在损伤的内膜上及压力低的一侧停留而繁殖,引起炎症;外科的操作、拔牙、皮肤黏膜的感染都可以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