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0年第2期
编号:11939755
“沪191”麻疹减毒活疫苗为中国消除麻疹作出贡献(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5日 《上海医药》 2010年第2期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1960年,我国上海分离出麻疹流行病毒并研制成功“沪191”麻疹减毒活疫苗。1965年10月起,上海开始使用“沪191”麻疹减毒活疫苗。在疫苗使用前的1955-1964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2024.36/10万,其中大流行的1958年发病率为3510.5/10万。疫苗使用后的1967-1974年平均发病率为97.25/10万,发病率较使用疫苗前减少95.19%;1985年发病率降至1.07/10万;1994年发病率最低,为0.30/10万,较使用疫苗前减少99.99%。从全国情况来看,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特别是1978年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后,我国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与计划免疫前相比,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麻疹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降低了95%以上,其中1995年麻疹报告发病率降至5/10万的历史最低水平。但2005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麻疹发病率有所抬头,每年报告病例数为9.96~14.42万例,合年发病率7.67/10万~10.13/10万。因此,消除麻疹是今后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一大挑战。
, 百拇医药
    实施计划免疫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所对应传染病的主要策略。继人类消灭天花之后,消灭脊髓灰质炎即将成为现实,而麻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拟定的下一个将被消除的传染病。麻疹病毒虽然有8个基因组,但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由于人是唯一宿主且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故消除麻疹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WHO美洲区于2000年成功消除麻疹的事实也已证实了这一点。WHO欧洲区和东地中海区分别提出在2007年和2010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包括我国在内的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亦于2005年承诺将在2012年消除麻疹。2006年11月,我国卫生部发布《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且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的目标,同时希望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发展。具体工作指标为:1)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计的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2)在入托、入学儿童中,2剂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3)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4)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5)以省为单位计的麻疹发病率在1/10万以下时,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80%以上;6)建立国家、省、市(地)三级麻疹实验室网络,网络实验室达到WHO认证标准。
, 百拇医药
    1 “沪191”麻疹疫苗的免疫效应

    1.1 国内、外主要麻疹疫苗病毒株

    上世纪50年代,国外建立了几株麻疹减毒活疫苗株,国内20世纪60年代初唯一由本土分离、建立并批准使用的是“沪191'’减毒活疫苗株。国内、外目前使用的主要麻疹疫苗株有:1)美国早期使用的Edmonston(Ed)株,1954年分离,由36~37℃培养条件下,经原代人胚肾细胞(HK)传24代、原代人羊膜细胞(HAM)传28代、鸡胚羊膜腔传6代、原代鸡胚细胞(CEC)传5~8代建立;2)美国早期和欧洲目前仍在使用的、由Ed株衍生而来的Sehwarz株,系1962年由Ed株继续在CEC上(32℃)培养传至85-103代建立;3)美国目前使用的、由Ed株衍生而来的Morraten株,系1968年由Ed株继续在CEC上(32℃)培养传至40~43代建立;4)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使用的Leningrad-16(L-16)株,由前苏联于1968年用原代豚鼠肾细胞和原代鹌鹑胚细胞传代培养总28代建立;5)日本使用的CAM-70株,由原代猴肾细胞传3代、HK传8代、鸡胚羊膜腔传90代、鸡胚绒毛膜传35代、CEC上36℃培养蚀斑纯化传3代、再CEC上32℃培养传26代建立;6)我国使用的“沪191”株。
, http://www.100md.com
    1.1.1 “沪191”麻疹疫苗株的建立及应用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于1960年冬季在上海麻疹流行期间,从一名2岁男孩出疹前(有发热和柯氏斑)的血液标本并经接种HK分离而得。之后,通过在HK上连续传33代,适应于HAM再连续传39代,然后适应于CEC传至第5代,将培养温度由37℃降至(3l±1)℃,再由CEC传至第10代,经各项检定和包括猴子等在内的动物安全性试验、以及在人体中进行的临床反应性和免疫原性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株麻疹减毒活疫苗株——“沪191”株,1965年5月获国家卫生部批准生产和应用,1978年获得中国科学大会奖。

    “沪191”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生产至今已有近45年的历史,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改进。1984年之前生产的是液体疫苗,保存及运输条件要求高,疫苗稳定性差,效期仅3-6个月。1985年起改为冻干疫苗,稳定性大幅提高,效期延长至18个月。疫苗的内在质量方面,1992年通过中国疫苗项目与荷兰国立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研究所协作,将“沪191”株纯化为无鸡白血病病毒污染的纯化毒株,进一步提高了麻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国家对麻疹疫苗的标准不断提高,每5年对疫苗生产和检定规程进行修订,并从2005年起规范了使用剂量由原来每剂0.2mL改为国际通用的0.5mL。南“沪191'’株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至今已在我国应用超过20亿剂,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疫苗株之一,为我国控制和消除麻疹作出了巨大贡献。
, 百拇医药
    1.1.2 “沪191”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及抗体持久性

    活疫苗病毒株的减毒水平决定了疫苗的临床反应性和免疫原性,而毒株的减毒是经控制实验的培养条件和病毒传代水平(即传代代次)、以及最终通过对人体的临床观察而确定的。上世纪60-80年代对不同传代水平的“沪191”疫苗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早期CEC传10代以前疫苗的免疫原性虽好,但反应性较高,发热率达65%,高热率为26%,皮疹率是13%;CEC传15-20代疫苗的平均发热率为47%,高热率为4.3%,皮疹率为5.2%;CEC传21-26代疫苗的平均发热率为31%,高热率为3.1%,皮疹率为0.3%;CEC传27~33代疫苗的平均发热率低于20%,高热率降至1.3%,基本无皮疹反应。所有代次疫苗对人体的免疫原性即抗体阳转率均达到96%-100%,但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随疫苗代次的增加而减低,由早代次的大于200、中间代次的68~138降至高代次的39~62。即:“沪191”疫苗株随着传代代次的增高,其临床反应性降低,免疫原性特别是抗体水平也呈下降趋势。兼顾临床反应性和免疫原性,选择CEC传25代左右的疫苗较合适。从2001年起,按照国家规定新建立了“沪191”麻疹毒种的三级种子库,, 百拇医药(徐闻青 陈志慧)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