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1年第7期
编号:12088647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发展历程(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上海医药》 2011年第7期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发展历程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发展历程

     依替米星(1997年)是我国自行开发的新药,系以庆大霉素C1a为母核、经将其二脱氧链霉胺1-N位上的1个氢原子用1个乙基取代所得。临床前及Ⅱ期临床试验显示,依替米星对多种耐药菌(包括MRSA)所致的感染均有较好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小,尤其是耳、肾毒性较低,总体上与奈替米星相似[8]。体外抗菌作用研究表明,依替米星的抗菌谱广,对多种病原菌,特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和葡萄球菌属等都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对部分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部分对庆大霉素、小诺霉素和头孢唑啉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MIC值仍在其治疗剂量的血药浓度范围内。依替米星对产青霉素酶的部分葡萄球菌和部分低水平MRSA亦有一定的抗菌活性[9]。依替米星克服了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传统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安全系数较低的缺点,毒、副作用小,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新抗菌药物。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开始部分被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替代,半合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亦进入了“低谷”期。直至约25年后,人们才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潜在氨基糖苷类药物ACHN-490。ACHN-490属新糖苷类化合物(neoglycosides),是西索米星的结构修饰物,除产2-氨基乙酰转移酶的斯氏普罗威登斯菌外,对其它所有产氨基糖苷类药物钝化酶的菌株均有效[10]。与多黏菌素、磷霉素和替加环素一样,ACHN-490对导致全身感染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和MRSA都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11],具有用于治疗耐药菌感染的潜力。ACHN-490的I期临床试验于2009年2月开始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