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2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199575
原料药产业转移现象分析及对中国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尹静静 余正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 要 原料药产业转移现象始于20世纪90年代, 为了对其有更深的认识,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搜集数据,尝试探索这种产业转移现象中蕴含的规律,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分析表明中国正在承接产业转移,现在处于原料药产业发展的成熟期。最后对中国原料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原料药 产业转移 成熟期 趋势

    中图分类号:F114.1;F41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7-0026-04

    在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原料药产业扮演的是基本制药工业原材料的加工制造角色,是药品制剂生产的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原料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转移日益加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在世界医药产业格局变动的大背景下,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这种产业转移的现象,探索其中的规律,以期对中国原料药产业的发展及医药产业总体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 原料药产业转移概况

    跨国制药巨头基本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高能耗和低利润的原料药生产产业剥离出去。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中国等人力成本、能源动力成本及环保成本低,承接了这种产业转移。以原料药产品中较为成熟的维生素C为例,1990 年之前,国际制药巨头垄断维生素 C 的供应,生产能力和供应量占全球总量的 90%以上。20世纪90年代在维生素C原料药上,中国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变被动为主动。1991 年至 1996 年,中国制药企业生产能力连年扩大,质量接近国外水平,价格却低了 1/4 左右,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制药巨头。2000-2006 年,国际制药巨头纷纷退出维生素 C 领域,通过贸易或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获得下游生产所需的原料药。

    可以说,原料药产业发展至今,经历了这样一系列过程[1]:首先在国外研发并生产,产能逐渐增大,产业趋于成熟,利润逐渐降低,逐渐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直至本国退出原料药产业,使原料药的生产中心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原料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外包成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原料药合同外包主要是指制药公司委托某些化学原料药生产厂,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议定书,为其生产原料药或中间体,产品专门供应给委托方制药公司。这样的合作一般来说较为长期稳定,有着良好的道德规范,合同生产厂商不得自行上市[2]。

    统计结果显示,外包成为全球医药中间体市场重要的购销模式,国外制剂厂商所需的原料药及中间体的60%左右为外购或合同生产,这个比例还将继续扩大,全球制药业生产业务外包规模2011年预计将超过260亿美元[3]。中国和印度凭借独特的低成本和优质服务的综合优势,成为当今世界医药外包的首选地区,出现了大量合同生产组织(CMO)。中国制药行业拥有相当规模的基础设施,如生产厂家和设备供应商,在传统大宗原料药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印度在生产外包方面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并且长于仿制药的生产,在满足FDA标准和cGMP管理准则等方面具有竞争力。在原料药外包市场上,中国与印度呈现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近年来,印度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型加快,加大了对中国原料药的依赖, 2010年中国原料药出口到178个国家和地区,而在亚洲、欧洲和北美这3大重点出口市场中,印度以34.72%的增幅,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出口目的国。

    2 当前原料药产业格局

    当前世界原料药的主要产区为西欧、北美、日本、中国和印度。

    西欧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地。由于西欧制药工业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故西欧各国均为原料药出口国。瑞士、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瑞典和芬兰均为制药工业强国。西欧原料药出口量占其总产量的 80%以上,遍及欧共体以外的广大地区。20世纪90年代,西欧的原料药产出一度占据全球原料药需求的60%~65%,此后,原料药市场份额逐步下降至2008年的38.9%[4]。

    北美(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是原料药的主要进口地区,该地区每年约消耗各种原料药40亿美元,占世界原料药市场的1/3,由于环保方面的原因,许多污染较重的原料药该地区已不再生产,其原料药消耗量的50%为自产,另有50%依赖进口,近几年来,北美需进口数百种、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原料药,而且,其依赖进口的比例今后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该地区生产量仅占全球总量的18%[5]。

    日本是世界制药工业强国,位居全球原料药生产的第三位。日本的原料药除少数品种外,绝大部分都在国内生产。但据专家预测,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及对环境安全的日益重视,日本将会步北美的后尘而成为原料药进口国。

    中国和印度迅速崛起为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从而开始与西欧争夺市场。2008年,中国和印度两者合计占全球外购原料药市场生产份额的26.7%,较2004年上升了7.7个百分点[4]。中印两国原料药出口亦各有侧重,中国主要以出口大宗原料药为主(如维生素 C、青霉素钾盐、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小品种为辅;印度主要出口布洛芬和一些头孢菌素原料药以及植物药(原料)等。

    现阶段中国和印度成为欧美药业产业梯度推移的主要目的国。国际药业市场形成了中国的中低端原料药,印度的原料药和仿制药,西欧的高端原料药、仿制药和专利药及美国的专利药的4大阵营,低端原料药的生产已完全转移至中国和印度。

    随着世界制药产业格局的转变,初级原料药工业向中国转移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供应商。西药原料药在中国药品进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其增长幅度直接影响到整体医药进出口增长变化。2011年1~8月份我国西药原料药出口量达到402万吨,进出口同比增长为26.86%,而且每个月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6]。

    基于研究开发、生产工艺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的差距,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在附加值较大的专利原料药领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印度等国则在仿制原料药市场中占较重要地位。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原料药厂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投资改善生产设备形成专业化生产线以及环保成本的提高,世界原料药市场的现有格局也将逐渐发生变化。

    3 产业转移规律分析——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原料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轨迹体现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一些规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国际产业转移理论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理论,为大家所熟悉且量化指标易于获取,笔者尝试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原料药领域的国际产业转移现象做出简单解释。

    3.1 理论简介

    该理论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弗农(Vernon)提出,他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3个时期。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09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