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2年第17期
编号:12272591
用包容之心守护心灵驿站(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日 《上海医药》 2012年第17期
     《上海医药》:在医患矛盾日趋激化的今天,时常会有一些医患纠纷见诸报端,您的患者中很多人本身可能已经在性格方面显得有些偏执,您又是如何能避免矛盾的发生并能够走近他们内心?

    江开达:我坚信一条——有了包容就有了一切,不仅要包容自己,更要包容周围的人。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们不要轻易地把那些来看病的人全都当成心智有障碍的患者,要把他们当成健康人,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不去说教,而是与他们处于同等角度进行交流,不去讲艰深晦涩的道理,而是平等地对话,让他们感觉到被尊重、被接纳,从而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就能避免医患纠纷。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患者性格的主流可能很难改变,但性格中的某些方面却是可以重新塑造的,比如可以让患者更注意自己,不要过分张扬,要多去包容别人,逐渐改变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一旦患者得到周围人的正面反馈,他们就很容易继续坚持下去。精神疾病并非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可怕,很多患者经过治疗还是能够痊愈的,重新恢复社会功能并正常生活。尊重患者很重要,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要和患者家属沟通并阐述所选择治疗方案的利弊。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治愈,但要积极引导,给患者和家属以信心。

    当然我也很理解现在很多医生超负荷的工作强度,重压之下难免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我们有时候半天门诊要看三四十人,看下来也很疲劳,但看过患者之后,想想患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治疗恢复得很好,有的甚至给我们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每当这个时候,作为一名医生,再苦再累也觉得很欣慰。

    《上海医药》:精神疾病的治疗药物品种较多,用药规则也较复杂,您如何建议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江开达:医生用药选择很重要,要强调个体化用药,但个体化用药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循证医学的证据作为依据,而不是凭某个案或自己的经验用药,再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用药。现在有很多治疗指南来规范医疗行为,根据指南要求来指导临床,并向患者做出合理解释,患者较容易接受。医生要熟悉指南,按照指南的要求选择药物,并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总体来说,现在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水平比以前要好,但有几个原则的把握度上还要特别留意:首先,诊断要准确,没有明确的诊断,后续治疗都将失去意义。其次,要尊重患者的偏好,过去认为“我是医生要听我的”未必完全正确,如果患者的偏好和指南的证据比较吻合,那么这种暗示将对治疗很有好处。第三,在药物的选择方面,应选择安全性高疗效好的药物,用药过程要足量足程(足够的用药剂量和疗程),某些疾病用药如果仅用了最低有效剂量,常常达不到治疗效果,应该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参照大多数患者的合理用药剂量进行全病程治疗。从药物遗传学角度,如果患者一级亲属曾用某种药物效果较好,一般该患者对此药也较敏感。此外,如果患者伴有其他疾病,对共病处理也很重要。药物的半衰期、可能的不良反应、药物可获得性、患者的承受能力等,也是临床医生要全面考虑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2-08-16), http://www.100md.com(肇晖)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