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2年第22期
编号:12323717
终末期医疗的伦理学认知及态度调查(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5日 《上海医药》 2012年第22期
     采取临终关怀的原因,657人认为是减少患者和家属的痛苦(72.66%),531人认为是让患者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阶段(58.73%)(表3)。

    2.5 对订立生前遗嘱的看法

    根据调查对象的观察,有366人从未见过临终患者订立生前遗嘱,占40.05%;437个被调查者表示仅有少于5.00%的患者建立了遗嘱。

    认为应鼓励和动员临终患者立遗嘱的有556人,占61.59%;认为没有义务动员患者建立遗嘱的有335人,占37.11%;反对建立生前遗嘱的仅2人,占0.26%。

    3 讨论

    3.1 临终关怀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传统习惯,政府尚未将临终关怀作为国家健康政策的一部分,也未建立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及制度保证,医学会和行业协会也未制定临终关怀的相关规范和准则,包括政策、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监督管理、考评制度、行业规范、技术指南等。

    本次调查显示,认为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有联系的占83.98%,说明一方面我们的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已经认识到安乐死与临终关怀不是两个矛盾的事物,看到了它们的相似之处,然而医务人员对两者的区别还存在疑惑。这提示我们,需要开展相关的伦理知识培训,引导他们从两者的概念和溯源、伦理出发点、技术手段等方面来进行区分。安乐死在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上,仍会导致来自于传统观念的微词,在法律建立上更是障碍重重[1],但临终关怀无论从伦理道德、法律以至宗教各个方面均应得到人们的接纳和欢迎。

    3.2 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还任重道远

    不同地区、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卫生机构人员对待终末期医疗服务的伦理态度表达有所不同,反映中国的一些大城市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但大多数还仅限于少数大城市和个别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农村的临终关怀服务基本呈现空白状态。

    调查显示,终末期临终患者生前立遗嘱的比例较低,反映民众传统地把死亡看作不吉祥和最大的“恶”,中国临终关怀服务最难攻破的就是传统的“死亡观”,反映临终关怀服务的推行在我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 王光荣. 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J].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10: 23-45.

    (收稿日期:2012-08-13), 百拇医药(蔡静芳 施永兴)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