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6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2867171
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1日 《上海医药》2016年第13期
     近年来,针对肝炎后肝硬化的病证病机分析,立足于中医学的思维特征,结合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对90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和两阶段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肝炎后肝硬化症状和体征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疾病的共性病机(气虚血瘀)和体现个体差异的5个常见证病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瘀热结蕴、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证候判别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对355例患者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临床综合辨证的主证候符合率达69.03%~78.95%。表明患病机体的自身感受(症状)及相关的外在表观信息(体征)具有中医证候理论临床分类的客观基础[6-10]。

    肝炎后肝硬化“气虚血瘀”基本病机的发现,为临床治疗带来变革,肝脏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组织结构改变仅是肝硬化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而肝实质细胞的减少及功能减退则是肝硬化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即气虚血瘀、正虚邪实是肝硬化病理变化的一对主要矛盾。正气虚损(肝实质细胞减少及功能减退)可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据此提出了“益气化瘀”治法可能是针对肝硬化主要病理变化的基本治法,深入益气化瘀方药的研究与挖掘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4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