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7年第3期
编号:13011333
介入疗法:开启心脏瓣膜病治疗的新时代(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25日 《上海医药》 2017年第3期
     PARTNER系列研究使用 Edwards公司的EdwardsSapien瓣膜,该研究是全球首个针对TAVR的多中心、大样本、完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也是奠定了TAVR治疗外科手术禁忌及高风险的主动脉瓣狭窄的循证医学基石。该项研究表明,TAVR治疗外科手术禁忌及高风险的主动脉瓣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亚于外科手术,术后5年的长期随访显示TAV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优于传统保守治疗。

    “TAVR在欧美已经很成熟了,大量的患者受益于此,欧美相关指南均针对高危、外科手术风险大的瓣膜病患者做了推荐,”周达新教授介绍,“我觉得科学、技术是无国界的,虽然目前我们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TAVR的推广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但这是一个过程,这项技术确实是能给很多危重病人带来有效治疗,而我们国家有大量这种亟需治疗的患者。器械方面,随着国内自主研发产品临床研究的开展,以及未来可能会引进国外器械,这方面所受到的限制应该会逐步改善。”

    团队协同:TAVR的核心

    TAVR是一种复杂的,依靠多学科协作的新技术。2012年美国发表TAVR专家共识,推荐建立一种多学科心脏协作团队(MHT)模式,对每一个接受TAVR治疗的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共同参与筛选患者、评估合并症、手术器械准备、术后监护和护理、并发症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等各个环节。该共识推荐完整的TAVR手术团队应该包括:心内科医生、心外科医生、血管外科医生、重症监护人员、介入放射科医师、手术室/导管室护士、护理人员、技术人员、研究协调员、麻醉科医生、影像科医生、公共关系协调员、超声科医生、TAVR协调员、起搏器(EP)医师以及患者等。采取多学科心脏团队的方式可以避免严重的术中并发症,也可以降低TAVR路径不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为促进我国TAVR规范、安全地发展,2016年1月,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醫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共同发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和周达新教授牵头,联合吴永健教授、王建安教授、陈茂教授共同撰写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希望通过该共识推动TAVR在国内的规范化推广普及。

    从自己的实践经验来看,周达新教授告诉笔者“从医生团队的培养来说,我认为TAVR的学习曲线不是特别长,学习掌握TAVR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献身精神,因为我们面临的都是一些高危患者,所以需要有坚强的毅力、胆识才能坚持。从技术难度上来说,有深厚基础的心内科介入医生,只要有坚强的毅力都可以去学习钻研这项技术。相信TAVR将会在我们国内逐步开展起来,我觉得这是大势所趋。”, 百拇医药(肇晖)
上一页1 2